“杏坛的传说,最早见于《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张院长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说道,声音醇厚而富有磁性,“庄子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弹琴唱歌,书声琅琅。那时候,杏林就成了知识与智慧传播的神圣之地。”
众人一边认真聆听,一边频频点头,眼神中满是对那段古老岁月的向往与崇敬,仿佛能看到孔子和弟子们在杏林里讲学论道的场景。
“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张院长顿了顿,目光扫视着众人,继续讲解道,“从那以后,杏坛便成为了文庙的标配性建筑,也奠定了它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政治地位。‘杏坛’一词,从此成了授徒讲学之处的泛称,人们也常尊称‘教坛’为杏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象征。”
在张院长的引领下,一行人缓缓转到杏坛正面。
只见南面便是那气势恢宏的琉璃五龙壁,五龙壁上五条巨龙蜿蜒盘旋,身姿矫健,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光芒,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腾飞九天。龙身周围云雾缭绕,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的气息。
杏坛周围,植满了杏树。此时恰值秋天,秋风宛如一位神奇的画师,将杏叶染成了金黄。
金黄的杏叶,有的依然紧紧挂于树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
有的则悠然飘落于地上,层层叠叠,铺就了一条金色的地毯,每一步踏上去,都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是秋天奏响的美妙乐章;
还有的正飘然下落,在空中打着旋儿,似一只只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美极了。
“太漂亮了!”啸风不禁脱口而出,眼中满是惊叹与陶醉。
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一片片飘落的杏叶,思绪也随之飘远。他想到了孔子当年在杏坛讲学的情景,那些经典的智慧之言,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是啊,这美景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张院长微笑着说,“每一片杏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次风铃的响动,都传递着古人的智慧。我们站在这里,感受着的不仅是秋天的美景,更是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杏坛的二层正中央,一块竖着的匾额高悬其上,上书“杏坛”二字。
笔锋古朴厚重,这正是出自金代文人书法家党怀英的篆书手笔。其线条婉转流畅又不失刚劲,每一道笔画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感受那跨越千年的书法魅力。
两侧抱柱上悬挂着一副对仗工整、意蕴深刻的楹联。
上联为“杏坛传道冠古今”,短短六字,却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杏坛传道”的典故,源自孔子在杏坛聚众讲学的佳话。当年,孔子席地而坐,一众弟子围坐四周,他侃侃而谈,传播着知识与智慧的火种,开启了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而“冠古今”三字,更是意义非凡。
一方面,孔子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开创民间办学的先河,使得普通百姓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创举在教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无疑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历经千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光芒穿透历史的尘埃,至今仍熠熠生辉,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
下联“大同世界彰太平”,同样饱含深意。
“大同世界”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是他仁政思想的终极归宿。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人人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充分体现出孔子那无比宽博的胸怀和气度,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殷切期许,穿越时空,依然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而“彰太平”三个字,又有着双重含义。
一方面,当今中国繁荣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盛世景象,无疑是对孔子圣人思想的最好慰藉,也证明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大同”恰好与大同这座城市的名称不谋而合,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又巧妙地将地域特色融入其中,让人不禁为这精妙的构思拍案叫绝。
值得一提的是,这副饱含文化底蕴与美好寓意的杏坛楹联,同样出自当代书法家、大同府文庙国学研究院院长张日华之手。
他以精湛的书法技艺,将这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笔墨完美呈现,使楹联与杏坛的古朴氛围相得益彰,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
这时,一位年轻的学员好奇地问道:“张院长,那在这杏坛之上,是不是也举办过很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呢?”
张院长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当然,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学者大儒都曾在这杏坛讲学论道、交流思想。这里见证了无数次智慧的碰撞,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者。”
众人听了,纷纷露出向往的神情。啸风心中更是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渴望能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智慧,成为国学文化传承的一员。
“大家不妨在此稍作停留,感受一下这杏坛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拍拍照,留下这美好的瞬间。”张院长提议道。
阳光暖暖地洒在府文庙的杏坛前,微风轻拂,金黄的杏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场相聚吟唱着欢快的乐章。于是,大家在这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地方,准备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正是:溯往昔,杏坛之上,夫子执鞭,因材施教倾心血。论语声声,智慧潺潺,启迪蒙昧开灵穹。道德文章传万代,高风亮节耀星河,传道授业冠古今,千秋共仰圣贤范;看今朝,寰宇之中,志士携手,合作共赢谱新章。丝路漫漫,情谊绵绵,促进交流展宏猷。繁荣景象惠全球,正义和平凝众志,大同理念彰太平,四海同歌盛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