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后厨的新血
“知味馆”的招聘启事在夏沫的精心包装下,并未投向普通的招聘网站,而是通过她的美食社群及行业内推渠道悄然发布。启事措辞简洁却充满诱惑:“寻觅热爱烹饪的灵魂,与我们一起,重新定义美味的标准。无硬性资历要求,唯重品性、悟性与极致追求。”
尽管条件看似严苛,但“知味馆”如今的名声如同磁石。消息放出不到半天,夏沫的工作邮箱和店铺的官方联络号就收到了近百份咨询与简历。有刚从烹饪学校毕业、眼里还闪着理想光芒的年轻人;有在各大酒楼后厨摸爬滚打数年、寻求突破的熟手;甚至还有几个自称是某倒闭餐厅的“主厨”,言辞间带着几分怀才不遇的傲气。
面试被安排在下午,店铺打烊后的清净时段。林晓、苏杭和夏沫作为面试官,王阿姨则负责引导和初筛。后厨被特意收拾得一尘不染,各种工具摆放整齐,仿佛一场无声的考试早已开始。
“第一批五个人,都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夏沫将平板上的资料递给林晓和苏杭,低声说道,“重点是考察基本功和态度。”
林晓点了点头,他更信任苏杭那双专业眼睛的判断。“苏杭,今天你主考,我和夏沫补充。”
苏杭没说话,只是用左手调整了一下右手腕上绷带的松紧,眼神已然变得如同手术刀般锋利。
第一个面试者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自称在某粤菜馆做过五年砧板。苏杭没让他做复杂的菜,只指了指旁边一盆洗好的土豆。“削皮,切丝,火柴棍粗细。”
那男人显然觉得大材小用,动作麻利却带着敷衍。土豆丝切完,粗细不均,长短不一,有些还带着明显的棱角。苏杭只看了一眼,便淡淡开口:“下一个。”
男人愣了一下,试图争辩:“苏师傅,我擅长的是雕花和海鲜处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苏杭打断他,语气没有波澜,“知味馆的砧板,不允许有任何‘差不多’。”
第二个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简历上写着在西点店工作过。苏杭让她和一份最简单的面团。姑娘手法花哨,加入了各种自以为能加分的动作,但和出的面团却软硬不均,表面粗糙。苏杭用手指按了按面团,摇了摇头。
接连几个面试者,无论是切配、和面还是简单的调味,都在苏杭近乎苛刻的标准下败下阵来。他不是要求速度,而是追求一种极致的均匀、精准和稳定。有人抱怨他吹毛求疵,有人愤然离场,后厨的气氛一度有些压抑。
夏沫在一旁默默记录,低声道:“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按这个标准,恐怕很难招到人。”
林晓看着苏杭紧绷的侧脸和那双专注到几乎偏执的眼睛,却摇了摇头:“不,苏杭是对的。我们不是开流水线工厂,我们要的是能传承‘匠心’的人。底线,必须从一开始就守住。”
就在面试似乎要陷入僵局时,王阿姨带进来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年轻人,名叫李小明。他刚从职业高中的烹饪专业毕业,简历薄得只有一页纸,眼神里带着刚出校门的青涩和紧张。
“苏……苏师傅好,林老板好,夏总好。”他规规矩矩地鞠躬,双手紧张地捏着衣角。
苏杭依旧是指了指那盆土豆。
李小明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仔细观察了土豆的纹路,选了一把看起来最顺手的刀,在磨刀棒上仔细蹭了两下。然后,他站定姿势,沉肩坠肘,开始下刀。
他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有些慢。但每一个动作都极其稳定、专注。刀刃与砧板接触发出均匀而密集的“哒哒”声。片刻后,一堆土豆丝呈现在众人面前。粗细均匀,如同机器切削,每一根都近乎完美的火柴棍标准,在灯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
苏杭冰冷的眼神里,第一次出现了细微的波动。他走上前,用手指拨弄了一下土豆丝,又拿起几根看了看截面。
“练了多久?”他问。
“三、三年。”李小明老实回答,“每天放学都练两小时。”
苏杭又指向旁边的基础面团。“和面,水和面粉的比例自己把握,我要的是‘三光’。”
李小明再次沉下心来,称重、加水、揉捏……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虽然手法还带着学生的稚嫩,但那份专注和认真却弥足珍贵。最终,他揉出的面团达到了“面光、手光、盆光”的标准,光滑而富有弹性。
“为什么想来知味馆?”这次是林晓开口问道。
李小明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我在美食节上排了三次队,才吃到荷花酥和开水白菜。我觉得……这里做的菜,有灵魂。我想学真本事,不想只是把菜做熟。”
他的回答,没有浮夸,只有真诚。
苏杭看向林晓,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叮!发现具备潜力的员工‘李小明’,当前忠诚度:35,天赋评估:b+(可塑性强)。】
【支线任务‘团队的基石’进度更新:(1\/3)。】
李小明的出现,如同沙砾中的珍珠,让略显沉闷的招聘会看到了希望。林晓当场决定录用他为砧板学徒,由苏杭亲自带着,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送走满怀激动离开的李小明,天色已近黄昏。
“总算有个好的开始。”王阿姨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夏沫却看着平板上的简历,微微蹙眉:“砧板学徒解决了,但苏杭的助手,尤其是能分担白案核心工作的,要求更高,恐怕……”
苏杭用左手轻轻按着右腕,眼神平静地看向林晓和夏沫:“白案助手,宁缺毋滥。手腕的伤我清楚,在找到合适的人之前,我能撑住。”
他的话语依旧简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他宁愿自己扛着,也绝不降低对伙伴的标准。
林晓深知苏杭的固执,也明白他手腕的伤势是团队目前最脆弱的环节之一。他拍了拍苏杭的肩膀:“放心,我们会找到的。但不是将就。”
他看向窗外渐沉的落日,心中清楚,寻找能真正与苏杭并肩的白案高手,将是团队扩建路上,一道更高、更艰难的门槛。而这道门槛能否跨过,或许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冲击市级前十的速度,甚至……影响到苏杭那双宝贵的手,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