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春日,云雾像一层轻柔的纱,笼罩着连绵起伏的茶园。
许青山牵着周晓芸的手,踩着沾着晨露的青石板路,缓缓穿行在青翠的茶树间。采茶姑娘们戴着竹编斗笠,指尖在茶枝上翻飞,清脆的歌声伴着湿润的茶香飘远,连空气里都浸着沁人的甜。
这不是一场寻常的蜜月旅行,而是许青山特意安排的考察——他总惦记着磨盘沟的长远发展,哪怕是新婚燕尔,也想从别处的成功里,为家乡挖点“宝藏”。
“许先生,周小姐,您看这边。”茶农向导老陈笑着指向不远处的一片茶园,那里竖着“亲子采茶体验区”的木牌,几个穿着鲜艳衣服的孩子正围着茶农,笨拙地学习采摘嫩芽,家长们举着相机,笑得眉眼弯弯。“我们这茶园,以前只靠卖茶叶赚钱,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后来琢磨着搞观光农业,让游客自己采茶、炒茶、学茶艺,再配上山里的民宿和农家菜,生意一下子就火了。”
老陈递过来一杯刚泡好的明前茶,茶汤清澈,香气醇厚。“就说去年吧,光游客带来的收入,就比卖茶叶多了三成。而且游客来了,尝到我们的好茶,回去还会找我们买,等于又多了不少回头客。”
许青山抿了口茶,目光却越发明亮。他猛地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周晓芸,眼里藏不住的兴奋:“晓芸,你看!我们磨盘沟也能这么干!”他伸手指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磨盘沟的模样,“咱有千亩连片的红薯地,春天绿油油一片,秋天翻出红通通的红薯,多好看!还有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粉条制作手艺,漏粉、晒粉、炖粉,每一步都有讲究,这不就是最好的‘非遗体验’吗?”
周晓芸被他眼里的光感染,笑着点头:“我正想跟你说这个!”她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快速勾勒起来,“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磨盘沟红薯生态旅游区’,分三大板块:一是红薯观光园,修木栈道、设观景台,春天看苗,秋天看收,让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二是粉条非遗体验馆,建几个老式粉条坊,请村里的老匠人当师傅,教游客手工漏粉、晾晒,再现场炖一锅粉条宴,让大家尝尝刚做出来的鲜粉条;三是特色民宿集群,把村里闲置的老房子翻新,保留农家味道,再配上红薯主题的餐饮,比如红薯饼、红薯粥、粉条炖肉,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还有!”许青山补充道,“我们可以搞季节性的活动,春天搞‘红薯种植节’,让游客体验种红薯;秋天搞‘红薯丰收节’,比赛挖红薯、做粉条;冬天就搞‘粉条暖冬宴’,邀请游客来吃热乎乎的粉条火锅。这样一来,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村民们也能多几条赚钱的路子。”
他想起村里的老人们,守着老手艺却赚不到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房子空了不少。要是观光农业搞起来,老人们可以去体验馆当师傅,年轻人可以回村开民宿、做导游,孩子们也能在村里看到更多热闹的景象,磨盘沟就再也不会冷清了。
周晓芸低头完善着笔记,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个计划可行,但得一步步来。第一步,先把红薯观光园的基础建设做好,修步道、建观景台,再整理几个示范粉条坊;第二步,动员村民翻新闲置房屋,我们集团可以提供补贴和培训,帮大家把民宿搞起来;第三步,制定宣传方案,先从周边城市入手,再借助我们的外贸渠道,把磨盘沟的生态旅游品牌打出去。”
她抬头看向许青山,眼里满是默契:“而且,搞观光农业还能和我们的食品产业形成互补。游客体验了粉条制作,觉得好吃,自然会买我们的真空包装粉条带回家,等于又多了一个销售渠道。同时,生态旅游的招牌打响了,也能提升‘磨盘沟’品牌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粉条是生态、健康的。”
夕阳西下,云雾渐渐散去,茶园被染上一层温暖的橙红色。许青山牵着周晓芸的手,坐在茶园边的石凳上,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是飘香的茶树。“等回去,我们就开集团会议,把这个计划定下来。”他轻声说,“我想让磨盘沟不仅是一个食品品牌,更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生态家园,让村民们既能守住家乡,又能过上好日子。”
周晓芸靠在他的肩上,笑着点头:“会的。以后的磨盘沟,会有绿油油的红薯地,有飘着香气的粉条坊,有热闹的游客,有幸福的村民。我们一起把它变成我们心里的样子。”
晚风拂过,带来阵阵茶香,也吹动了两人心中的憧憬。这场特殊的蜜月之旅,不仅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更诞生了磨盘沟可持续发展的新灵感。而这个关于“观光农业”的构想,终将让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