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理论的闪光
黄埔军校的课堂,并非总是尘土飞扬、汗流浃背。在某些时刻,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角斗场,只是这里的武器,是墨水、纸张与头脑中的知识。
一间宽敞但陈设简陋的教室里,墙壁上挂着巨大的军事地图和人体解剖图,空气中飘散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的味道。几十名第四期步兵科学员正襟危坐,台上,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战术教育正在讲授《步兵操典》基础篇,内容涉及步枪的构造、性能与基本射击原理。
教育姓刘,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讲课条理清晰,但风格偏向于照本宣科。他按照教案,详细讲解着“汉阳造”步枪的标尺射程、初速以及在不同距离上的弹道特性,所引用的数据,依旧是多年前操典上记载的、略显陈旧的版本。
大多数学员都在埋头记录,将这些视为必须掌握的金科玉律。邓枫也认真听着,但眉头偶尔会微微蹙起。这些理论,与他之前在德国接触到的、更为精确和现代的弹道学知识,存在着一些细微但关键的差异。
当刘教育讲到“于四百米距离上,瞄准敌胸部,可命中其腹部”这一经验性总结时,他习惯性地在黑板上画出了那条略显僵直的、理论上完美的抛物线。
邓枫的目光停留在那条线上,脑海中迅速闪过一系列公式和变量——空气密度、湿度、风速、地球引力,甚至科里奥利力(虽然影响极小)……这些在德国军事工程学院被视为基础的知识,在此刻的课堂上却无人提及。
刘教育讲完要点,习惯性地环视全场:“关于此射程内的弹道特性与瞄准要领,诸位同学可有疑问?”
课堂上一片安静。对于大多数学员而言,能记住操典上的结论已属不易,更深层次的原理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
邓枫迟疑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
刘教育认得这个在报名和体能训练中都已留下印象的学员,点了点头:“邓枫同学,请讲。”
邓枫站起身,身姿挺拔,语气恭敬而清晰:“报告教育,学生有一处不明,恳请指正。”他走到黑板前,指着那条抛物线,“教育所绘弹道,乃理想状态下之轨迹。然学生以为,子弹离膛后,受空气阻力影响,其飞行轨迹并非完美对称抛物线,实际弹道更为弯曲,尤其在中远距离上,下落更为明显。”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画了一条更为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更为弯曲的弹道曲线进行对比。
“此外,”他继续补充,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教室里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风速、湿度,乃至不同批次火药产生的细微初速差异,都会对弹着点产生显着影响。若仅按理想抛物线瞄准,在四百米距离上,误差可能远超‘胸部至腹部’的范围。”
为了更精确地说明,他下意识地用德语低声快速报出了一个涉及空气阻力系数的计算公式,随即意识到不妥,立刻用中文清晰地解释了一遍其含义,并举例说明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瞄准点应做的微调。
他话音落下,教室里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许多学员脸上露出茫然的神色,他们听不懂那些公式,但能感觉到邓枫所说的,似乎比课本上的更复杂,也更……有道理。
刘教育愣住了。他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黑板上那条更为弯曲的弹道,以及邓枫写下的那个简洁的公式。作为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教官,他当然明白邓枫所言非虚,这些是更高级的射击理论才会涉及的内容,绝非普通步兵学员需要掌握,甚至很多基层军官也未必知晓。
他看向邓枫的眼神,充满了惊讶与探究。这个年轻人,不仅体能优异,在军事理论上竟也有如此深厚的底子?而且明显超出了目前的教学大纲。
“嗯……”刘教育沉吟了片刻,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谨慎地说道,“邓枫同学所言……确为更精深之弹道学原理。然我军目前操典,乃基于普遍情况与士兵平均素质而定,重在实用与可操作性。你所说的风速、湿度等微调,需依赖丰富经验与精密仪器,非一般战斗条件下所能及。”
他既肯定了邓枫知识的正确性,也点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这番话,无疑坐实了邓枫观点的专业性。
“学生明白,谢教育指点。”邓枫微微躬身,退回座位。
课堂继续,但气氛已经微妙的改变了。投向邓枫的目光中,多了许多复杂的意味。有钦佩,如李文斌,眼中几乎冒着小星星;有深思,如胡宗南,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显然在消化邓枫的话;有好奇,如陈赓,歪着头打量着邓枫,仿佛在看什么新奇事物;也有不易察觉的审视与压力,如贺衷寒,眉头微锁,感觉自己在知识储备上似乎又落后了一程。
下课铃声响起,学员们陆续离开教室。
陈赓快走几步,搂住邓枫的肩膀,笑嘻嘻地说:“行啊,邓枫!没看出来,你这肚子里装的不仅是洋墨水,还是掺了金粉的!连弹道公式都门儿清!”
胡宗南也走过来,神色认真:“邓同学方才所言,令宗南茅塞顿开。以往只知依葫芦画瓢,却不知其背后尚有如此精微之道理。日后若有疑问,还望不吝赐教。”
邓枫谦逊地回应:“胡队长过誉了,不过是一些书本知识,能否用于实战,还需验证。”
他感受到周围汇聚而来的目光,心中明了,这“理论的闪光”虽只是零星一现,却已让他在同窗中树立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初步形象。这既是优势,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关注与压力。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在这座熔炉里,知识的碰撞将越来越激烈,而他脑中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解,终将无法一直隐藏。他需要做的,是把握好展露的时机与分寸,让这光芒,既能照亮前路,又不至于过早地灼伤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