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这边正忙着跟东魏在前线掰手腕,没成想老家关中先“炸了锅”——就跟家里大人出门办事,留着的熊孩子趁机翻箱倒柜似的,之前被俘虏的东魏兵卒听说西魏打了败仗,心思立马活络起来,觉得“机会来了”。
带头闹事的是两个典型的“趁火打劫”选手:一个是沙苑之战被俘的东魏都督赵青雀,另一个是雍州百姓于伏德。赵青雀还算有点“战略眼光”,直接占了长安子城,相当于把西魏的“心脏地带”攥在了手里;于伏德也不含糊,跑去咸阳占了地盘,俩人一南一北,倒像是提前商量好要给西魏来个“前后夹击”。
这时候关中留守的兵力本就少,消息传出去,军营里人心惶惶,眼看就要乱成一锅粥。还好扶风公王罴镇守河东,这人是个实打实的“硬骨头”,没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安抚,直接大开城门,站在城楼上对着士兵们喊:“我王罴受西魏厚恩,今天就算战死在这,也绝不会让叛军踏进来一步!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守的,咱就共生死;想走的,我也不拦着!”
这番话掷地有声,士兵们一看主将这么有骨气,心里的慌劲儿立马没了——跟着这样的将军,就算打起来也有底气。王罴这招“开门明志”,比说一百句“大家别慌”都管用,硬是把快要散架的军心给稳住了,堪称“危机公关”的古代典范。
远在前线的宇文泰听说老家出事,急得直跺脚,当下就想带着轻骑兵往回赶,打算速战速决。还好他身边有个清醒人——陆通,陆通赶紧拉住他劝道:“丞相,您可别冲动!叛军现在占着城池,气势正盛,您带轻骑回去,万一打不过,不仅平不了叛,还会让局面更糟。不如率大军西进,既能显示咱们的决心,也能稳稳当当把叛乱压下去。”
宇文泰琢磨了琢磨,觉得陆通说得在理,这才压下急脾气,调整部署带大军回援。事实证明,“稳”字诀果然管用:华州刺史宇文导先率军直奔咸阳,没费多大劲就把咸阳打了下来,斩杀了叛军头目慕容思庆,还活捉了于伏德——这位想趁乱捞一把的“草头王”,刚嚣张没几天就成了阶下囚。
这边宇文导得手,宇文泰也带着大军赶到长安,跟赵青雀正面硬刚。赵青雀本就是“趁虚而入”,遇上宇文泰的正规军,根本不是对手,没打几回合就败下阵来。宇文泰还顺藤摸瓜,查出太保梁景睿跟赵青雀通谋,直接把这人也处置了。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中叛乱,就这么被稳稳当当平定了,西魏总算是把“后院”的火给灭了。
要是说关中平叛是“硬邦邦”的战场厮杀,那裴让之兄弟的故事,就是“软乎乎”的智慧较量,堪称古代版“绝境求生指南”。
东魏迁都邺城的时候,主客郎中裴让之被留在了洛阳。后来独孤信打了败仗,裴让之的弟弟裴诹之没跟着撤退,反而随宇文泰进了关——这一下,裴家兄弟就成了“两边下注”的局面,在东魏的高欢看来,这事儿可就有点“敏感”了。
高欢也是个干脆人,直接把裴让之兄弟五人全给囚禁了,意思很明显:“你们家一边跟西魏走,一边还在我这待着,到底想干嘛?”眼看一家人要栽在这,裴让之倒是沉得住气,他没求饶,也没辩解,反而跟高欢讲起了历史:“丞相您知道诸葛亮吧?他在蜀汉当丞相,弟弟诸葛瑾却在东吴做官,俩人各为其主,却从没说过要背叛自己的主公,也没忘了兄弟情分。我们兄弟也是如此,我在东魏,弟弟在西魏,只是各事其主,绝不敢做不忠不孝的事。您要是能推诚待人,大家自然会真心归附。”
这番话算是说到了高欢的心坎里——高欢要的不是把裴家兄弟怎么样,而是要一个“态度”,一个“不会背叛”的保证。裴让之拿诸葛亮兄弟举例,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给了高欢台阶下。高欢听完,觉得裴让之说得有理,也不想落下个“容不下人才”的名声,干脆就把裴让之兄弟五人全放了。裴让之这波“以史为鉴”,硬是把一家人从困境里拉了出来。
司马光说
夫国之安定,在内外相维。关中叛乱起于边隙,王罴以死明志,守一城而安军心,此为忠勇之效;宇文泰初欲轻进,经陆通劝谏而改计,此为从善之智。至于裴让之,以古喻今,明忠孝之分,解兄弟之厄,非唯口舌之利,实乃识大体、知进退也。乱世之中,忠勇、明智、知礼者,方能全身而济事。
作者说
关中平叛最有意思的地方,藏在“急”与“稳”的对比里:宇文泰的“急”是人之常情——老家着火,谁能不慌?但陆通的“稳”才是破局关键,他看透了叛军“趁虚而入”的本质,知道“速战”不如“稳打”,毕竟平叛不是追兔子,拼的不是速度,是底气。而王罴的“开门明志”,更像一种“反向操作”——越是危机时刻,越不藏着掖着,把真心亮出来,反而比严密防守更能凝聚人心,这背后是“信任”比“武力”更能稳定局面的道理。
再看裴让之兄弟的故事,它打破了“乱世只能靠武力求生”的刻板印象。裴让之没靠求情,没靠反抗,而是靠“讲历史”脱困,这是因为他摸准了高欢的“需求”:高欢要的不是惩罚,是“掌控感”和“安全感”。裴让之用诸葛亮兄弟的例子,既证明了“各事其主不代表不忠”,又暗示了“您若容我,便是明主”,既给了高欢面子,又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这种“用智慧化解对抗”的方式,比硬碰硬更有效,也更显乱世中“文人风骨”的力量——有时候,脑子比刀子更能解决问题。
本章金句
乱世之中,急则易乱,稳则能安;困境之下,逞勇不如用智,强辩不如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