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叡,人生下半场被两个问题愁白了头:一是后宫嫔妃不少,却始终没盼来亲生儿子;二是身体越来越差,得赶紧给江山找个接班人。这位曾经的“基建狂魔”,晚年天天捧着宗谱叹气,堪称古代版“催生焦虑”重度患者。
为了解决“后继无人”的难题,曹叡想出个办法:收养!他从宗室里挑了两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一个叫曹芳,一个叫曹询,天天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就像现代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曹叡给这俩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早上学《论语》,下午练骑射,晚上还要听大臣讲治国之道。没多久就下旨封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可曹叡心里总有点疙瘩,毕竟不是亲生的。有次跟大臣聊天,他摸着曹芳的头叹气:“这孩子啥都好,就是年纪太小,将来能不能镇住场子啊?”大臣们赶紧安慰:“陛下放心,有您打下的江山,再选几个靠谱的大臣辅佐,准没问题!”这话算是说到曹叡心坎里,从此他除了教孩子,就是琢磨“托孤大臣”的人选,堪称“皇帝版hR总监”。
景初三年的春天,曹叡的身体彻底垮了,躺在病床上连说话都费劲,选辅政大臣成了头等大事。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燕王曹宇,这位宗室亲王稳重靠谱;还有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等,都是自家人,信得过。安排好这一切,曹叡才算松了口气,打算闭眼歇会儿,没想到朝堂上正暗流涌动。
当时有两个大臣叫刘放、孙资,在朝廷里混了几十年,堪称“职场老油条”。他俩跟曹宇不太对付,怕曹宇当了辅政大臣,自己好日子就到头了。趁着曹叡昏昏沉沉的功夫,这俩人溜进病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陛下啊,曹宇他们结党营私,要是让他们辅政,恐怕会乱了朝纲啊!”曹叡迷迷糊糊问:“那你们说咋办?”刘放赶紧推荐:“曹爽年轻有为,还有司马懿老谋深算,这俩人搭档准靠谱!”
病糊涂的曹叡居然点了头,等清醒过来才发现自己签了“人事任命错误版”。他想改回去,可刘放、孙资跟催命似的,拿着诏书让他盖章,还说:“陛下金口玉言,可不能改啊!”就这么着,原本的辅政班子被大换血,曹爽成了首席辅政大臣,司马懿成了副手,燕王曹宇等人被踢出核心圈,堪称“古代版职场大洗牌”。
没过几天,曹叡就咽了气,八岁的曹芳穿着龙袍坐上皇位,面对一群胡子花白的大臣,吓得直攥衣角。曹爽刚开始还算规矩,事事请教司马懿,可没过多久就飘了——提拔自己的兄弟,排挤老臣,甚至把太后迁到冷宫,活脱脱把“辅政大臣”当成了“摄政王”。司马懿多精明,一看这架势,干脆装病在家,天天让儿子司马昭打探消息,自己则暗中积蓄力量,上演“老狐狸装病记”。
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诡异,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跟着曹爽混,吃香喝辣;一派看不惯曹爽专权,偷偷向司马懿靠拢。有次曹爽带皇帝出城扫墓,司马懿突然从病床上蹦起来,带着家丁占领皇宫,上演了着名的“高平陵之变”。曹爽这才慌了神,手里握着皇帝玉玺却没胆子反抗,最终乖乖交出兵权,没多久就被司马懿一锅端了。可怜的曹芳,成了权力斗争的傀儡,曹魏的江山渐渐落到司马家手里。
回头想想曹叡的“继承人计划”,简直是“好心办坏事”的典型。他收养孩子是为了江山稳固,选辅政大臣是为了孩子能坐稳皇位,可千算万算没算到人心险恶。刘放、孙资这俩“职场老油条”一顿操作,就让整个安排跑偏,堪称“一个馊主意毁掉一个王朝”的古代案例。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大臣们,看着曹爽和司马懿明争暗斗,有人站队,有人观望,有人试图调和,把朝堂变成了“权力的游戏”现场。有次太傅钟繇想劝劝曹爽,刚开口就被怼回来:“你个老头子懂啥?”气得老太傅回家闭门不出,感叹“这届辅政大臣不好带啊”。
司马光说
自古帝王托孤,当择忠贤,任人不疑。魏明帝舍宗亲之贤,惑于近臣之言,易置辅政之臣,使曹爽专权、司马得势,终致曹魏倾颓。故曰:用人不慎,祸及社稷;信错奸佞,国无宁日。明帝之失,在知人之明不足,防奸之智不逮也。
作者说
这场“继承人风波”藏着权力交接的永恒难题:选继承人难,选辅佐者更难;选对人难,让人始终保持初心更难。曹叡的问题不在于收养孩子,而在于临终前的“耳根子软”——把江山托付当成了可以随意修改的方案,被身边人几句话就动摇了根本。其实权力就像烫手的山芋,既要有敢接的勇气,更要有能接的智慧,而信任一旦给错了人,再好的计划也会变成灾难。这告诉我们:重要的决策不能在慌乱中做,关键的岗位不能凭人情选,不然再稳固的江山,也架不住“猪队友”和“野心家”的双重折腾。
本章金句:托孤如托国,选人如选心,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魏明帝,你会怎么选择?是坚持最初的辅政人选,还是另选可靠大臣,又或是用其他办法确保权力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