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军事战场,简直是古代版反诈直播间,各种套路层出不穷。这不,东吴嘉禾三年的秋天,扬州边境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诈降好戏——东吴中郎将孙布化身,给曹魏扬州刺史王凌下了个套,而征东将军满宠则像个经验丰富的反诈老警察,可惜最终还是没拦住想捡功劳的王凌,硬生生让这场闹剧变成了血淋淋的教训。
事情得从吴王孙权的钓鱼计划说起。当时吴魏边境就像两个互相较劲的公司,今天你占我个市场,明天我抢你个客户,闹得不可开交。孙权看着地图琢磨:直接硬刚成本太高,不如搞点智取?于是他把中郎将孙布叫到跟前,拍着肩膀说:小孙啊,给你个重要任务,去给曹魏的王凌演场戏,就说你在东吴受了委屈,想跳槽投奔他们。
孙布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让自己当啊!不过他这卧底是假投降真诱敌。于是孙布连夜写了封声泪俱下的降书,字里行间全是东吴待我太薄,曹魏才是真爱的委屈,最后还特意加了句:我带着部曲想投奔王刺史,可路途太远怕被追杀,您能不能派点人来接我?写完还找了个机灵的侍从,化妆成逃难百姓,把信偷偷送到了扬州刺史府。
扬州刺史王凌收到信时,正在院子里练剑。听说有东吴将领来降,他眼睛瞬间亮得像看到KpI的销售——这可是天大的功劳啊!当年关羽围樊城,就是因为收了于禁的投降威震华夏,自己要是能拿下孙布,说不定能升官发财。他拿着信越看越激动,连信里的破绽都没心思琢磨:哪有投降还敢挑三拣四要接兵的?
可王凌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征东将军满宠听说这事儿,拄着拐杖就冲进了刺史府,劈头盖脸就问:王大人,你真信这降书?孙布在东吴好好的,凭啥突然投降?这分明是孙权的圈套!满宠这老头可是沙场老将,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一眼就看穿了这是请君入瓮的老套路。
王凌却不乐意了,觉得满宠是故意拆台:老将军这是多虑了吧?乱世之中将领投诚很正常,说不定真是个立功的机会呢!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吵了起来,最后满宠撂下狠话:要去你去,我这的兵你一个也别想带走!不仅不给兵,满宠还亲自提笔给孙布回了封信,字里行间全是:孙将军弃暗投明是好事,但现在局势复杂,你先在原地待命,等我们研究好接应方案再说。
这封回信可把孙布急坏了——剧本不是这么演的啊!他赶紧又派使者去催王凌,哭诉说:再不来接我,我这边就要暴露了,到时候咱俩都没好处!王凌看着新送来的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满宠那边坚决不给兵,自己又不想放弃这到手的功劳,思来想去一拍大腿:没大部队,小部队也行啊!
偏偏这时候满宠被召回洛阳述职,临走前他特意叮嘱长史:我不在的时候,王凌要是敢派兵去接孙布,你们谁也不准给他调兵!可王凌这会儿已经被立功梦冲昏了头脑,满宠一走,他就像没了监考老师的学生,立刻找了个心腹督将,给了他七百步骑兵:你们轻装简行,去阜陵接应孙布,这事成了给你们记大功!
这七百将士还以为是去接重要客户,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他们一路急行军,到了阜陵附近约定的地点时,天已经黑了。只见前方树林里影影绰绰有火把晃动,还有人低声喊:是王刺史派来的人吗?我们是孙将军的部曲!督将一听乐了,赶紧下令:快过去接应!
可刚走进树林,就听见一声哨响,周围瞬间亮起无数火把,箭如雨下!孙布带着伏兵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嘴里还喊着:欢迎来到东吴的欢迎仪式曹魏士兵这才反应过来——中计了!可这会儿想退已经来不及了,两边在黑暗中厮杀起来,刀光剑影里全是惨叫声。
这场夜袭简直是单方面的屠杀。七百曹魏士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督将拼命抵抗才带着残兵突围,回头一看,手下已经死伤过半,粮草武器丢了一地。而孙布则带着战利品和俘虏,乐呵呵地回东吴领赏去了,临走前还在战场上留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多谢王刺史送的大礼。
消息传到洛阳,王凌气得差点吐血,满宠回来后看着战报叹气:早就说了是陷阱,这下可好,赔了夫人又折兵!魏明帝听说这事儿,虽然没严惩王凌,但也把他狠狠训了一顿:以后办事动点脑子,别见了功劳就忘了风险!这场由诈降引发的闹剧,就这么成了三国时期反诈失败的典型案例。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点评:兵者诡道,然智者能察其诈。孙布之诈,虽巧却有迹可循;王凌之失,在贪功而忘险。满宠能识破阴谋却难阻同僚冒进,可见战场胜负不仅在敌我之智,更在内部之协。用兵之道,戒贪戒躁,方能立于不败,此乃千古用兵之戒。
作者说
这场诈降大戏藏着深层的决策逻辑:王凌的失败源于功劳焦虑,就像职场中急于证明自己的新人,容易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满宠的清醒则在于风险预判,如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懂得权衡利弊。更有趣的是吴王的低成本试探,用一封假降书就测出了对手的弱点。这告诉我们:任何看似诱人的机会,背后都可能藏着隐性成本,而真正的智慧不是抓住所有机会,而是懂得放弃哪些陷阱。
本章金句
真正的陷阱从来不是明晃晃的刀枪,而是裹着利益糖衣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