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的夏天,许昌城的空气里都飘着不一样的味道。汉献帝刘协坐在皇宫里,手里捏着一份诏书,脸上写满了无奈。这份诏书要宣布的是:允许曹操使用天子的旌旗,出入时清道戒严。简单说就是,曹操可以用皇帝的排场了。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权力升级大戏,终于快到高潮了。
一、天子旌旗:曹操的半皇帝体验卡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夏四月,汉献帝的诏书正式下达,曹操获得了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权。这可不是小事,旌旗是古代等级制度的身份证,天子旌旗有特定的图案、颜色和规格,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前曹操再牛,用的也是丞相规格的仪仗,现在突然换上天子旌旗,许昌城里的老百姓都看傻了:这曹丞相,排场快赶上皇上了!
更让人称奇的是清道戒严的特权。以前曹操出门,顶多是侍卫开道;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曹操出行,街道两边就得清场,闲杂人等不准靠近,骑兵在前开路,步兵在后护卫,浩浩荡荡跟皇帝出巡似的。有一次曹操从相府去皇宫,清道的士兵把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赶得慌不择路,糖葫芦撒了一地,老汉一边捡一边嘀咕:这哪是丞相,分明是真皇帝啊!
面对这特殊待遇,曹操表现得相当。他上书汉献帝:臣不敢当,还是按老规矩来吧。汉献帝哪敢同意,下旨:这是朕的心意,丞相必须接受!于是曹操半推半就地了,心里估计乐开了花。这波操作把欲擒故纵玩得明明白白,既得了实惠,又没落下的骂名。
就在这年六月,魏国(曹操的封国)又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华歆这人是出了名的老滑头,早年跟着孙策,后来投靠曹操,凭着圆滑的处世之道一路高升。让他当御史大夫,相当于给曹操的权力体系安了个纪检委书记,既装点了门面,又能帮曹操处理朝堂琐事,曹操这用人眼光确实独到。
二、十二旒王冠:曹操的豪华套餐升级
如果说夏天的天子旌旗是开胃小菜,那冬天的十二旒王冠就是豪华大餐了。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汉献帝的第二道诏书又来了,这次更猛:命曹操戴十二旒王冠,乘坐金根车,套六匹马,设置五时副车。这简直是把皇帝的顶配装备都给曹操了。
咱们得科普下这十二旒王冠的含金量。古代王冠前面的玉串叫,天子戴十二旒,诸侯九旒,大夫七旒,这是等级的象征。曹操戴十二旒王冠,等于在礼仪上和皇帝平起平坐了。金根车更厉害,是天子专用的豪华座驾,六匹马拉车也是天子规格,诸侯顶多四匹马。五时副车则是配套的,按春夏秋冬四季加季夏配五种颜色的车子,这排场,比现在的总统车队还讲究。
曹操收到这份豪华套餐时,估计心里乐开了花,但表面上还得演一出三辞三让的戏码。大臣们早就排练好了,轮番上书劝进:丞相功高盖世,配得上这规格!曹操最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出门坐上金根车,戴上十二旒王冠,那叫一个威风。许昌的老百姓见了都议论:这曹丞相和皇上就差个名号了!
最有意思的是,朝廷还同时宣布了另一项任命: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这步棋走得相当关键,等于明确了曹操的权力继承人。要知道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彰都是热门人选,尤其是曹植,文采斐然,一度很受曹操喜欢。现在立曹丕为太子,等于给曹魏集团吃了颗定心丸,也避免了以后的夺嫡之争。
曹丕听说自己被立为太子,激动得抱着议郎辛毗的脖子撒娇: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回家跟女儿辛宪英说这事儿,辛宪英叹气:太子是要继承大统的,应该忧喜交加才对,他这么高兴,我看悬啊!后来曹丕果然对兄弟下狠手,把曹植逼得写七步诗,这都是后话了。
三、权力游戏:曹操的平衡术
曹操这一系列升级操作,可不是单纯为了讲排场,里面藏着很深的政治智慧。当时天下三分,曹操占据北方,实力最强,但刘备、孙权虎视眈眈;朝廷里还有不少忠于汉室的保皇党,时刻想找机会翻盘。曹操通过这种渐进式夺权,既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又没一下子把汉献帝逼到绝路,还能试探各方反应。
比如用天子旌旗,先看看朝野反应,发现反对声不大,才敢下一步;戴十二旒王冠时,又立曹丕为太子,用继承人稳定人心。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手法,让曹操在和篡位者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当然,反对声不是没有。孔融就曾吐槽:曹操这是要当皇帝啊!结果被曹操找借口杀了;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军师,也因反对曹操称魏公受到排挤郁郁而终。但这些反对者要么势力弱小,要么孤掌难鸣,根本动摇不了曹操的根基。大多数人都明白,汉室早就名存实亡,跟着曹操才有肉吃,于是纷纷加入劝进大军,把曹操捧得高高的。
最逗的是江东的孙权,听说曹操升级成准皇帝,赶紧派使者上书:曹丞相功盖天地,应该称帝啊!曹操拿着孙权的信冷笑: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嘴上这么说,心里估计美滋滋的。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他知道是张底牌,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打,保持现状才是最稳妥的。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记载曹操称魏王的种种特权时,司马光老爷子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他点评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有不臣之心;至建安二十二年,冕十二旒,乘金根车,其僭越之迹昭然若揭矣!老爷子最看不惯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对曹丕被立为太子,司马光倒是没太多评价,只说:立太子以固国本,此曹操之智也,然篡汉之心,自此益彰。在司马光看来,曹操的一系列操作都是为篡汉做准备,违背了儒家君臣之道,再怎么粉饰也改变不了乱臣贼子的本质。
作者说
曹操称魏王的这波操作,简直是三国版的权力升级攻略:先拿天子旌旗试试水,再上十二旒王冠加大码,最后立太子巩固成果,一步一个脚印,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成了借天子造自己的势。这位乱世枭雄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既想要权力,又想要名声,于是发明了这种半皇帝的玩法,在和篡位者之间反复横跳。
里面的细节特别有意思:汉献帝的诏书像外卖订单一样送上门,曹操的三辞三让像演电视剧,孙权的像捧杀,把三国时期的政治套路全演了一遍。最讽刺的是,曹操一辈子没称帝,却享受了皇帝的所有待遇;汉献帝当了一辈子皇帝,却连自己的仪仗都保不住,这对比简直太魔幻了。
不过话说回来,曹操的也不是没道理。当时汉室衰微,天下大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来稳定局面。曹操虽然僭越,但确实统一了北方,让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他的权力套餐虽然吃相难看,但比那些只会空谈忠义的诸侯实在多了。或许就像曹操自己说的:若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虽然狂妄,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智慧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