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的汉朝,那场面简直像开了灾难盲盒。北边和匈奴打得热火朝天,战士们的血都快把草原染成红地毯了;东边的老百姓更惨,地里庄稼颗粒无收,饿得啃树皮的都大有人在。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叫徐乐的小伙儿,揣着一封堪称古代版十万火急的奏折,要给汉武帝好好唠唠嗑。
当时的汉朝,堪称内忧外患pLUS版。跟匈奴打了十几年,国库被掏空不说,士兵死伤无数,寡妇村都快组团出道了。东边的老百姓更倒霉,粮仓见底、树皮啃光,天天在温饱线上疯狂蹦迪。这时候的朝堂上,大臣们还在为要不要继续打匈奴吵得面红耳赤,有人举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旗,有人抱着和亲保平安的算盘,唯独没人看见——民间已经暗潮涌动,就差一个火星子就能引爆。
徐乐这个职场新人,既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高官举荐,愣是凭着一篇《言世务书》直接杀进了汉武帝的视线。这篇奏折有多绝?别的大臣上书,要么引经据典拽文,要么痛哭流涕表忠心,徐乐倒好,上来就整了个新概念:天下的忧患分两种,一种叫,一种叫,直接把汉武帝cpU干烧了:这啥新鲜词儿?快展开说说!
徐乐先掏出秦朝末年的当案例。他说当年陈胜,就是个种地的穷哥们儿,手里没兵没权,锄头一扔喊了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天下人扛着锄头就跟他造反了,这就叫。为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秦朝横征暴敛,老百姓被压榨得连呼吸都要上税,心里的怨气早就堆成珠穆朗玛峰了,随便来个人振臂一呼,立马就能掀起滔天巨浪。
说完,徐乐又开始唠。他翻出七国之乱的旧账,说当年吴王刘濞带着六个王爷造反,一个个兵强马壮、装备精良,看着挺唬人,结果没蹦跶几天就凉透了。为啥?因为当时老百姓日子还过得去,对朝廷没啥怨气,王爷们造反属于师出无名,自然成了过街老鼠。这就像一群人组团打游戏,队友都不配合,再牛的大神也带不动。
徐乐这一套土崩瓦解理论,简直是把汉朝的病灶摸了个透。他苦口婆心地劝汉武帝:陛下啊,现在北边打仗烧钱,东边百姓挨饿,这不就是妥妥的前兆吗?要是不赶紧整点实在的,指不定哪天就冒出个汉朝版陈胜,到时候可就芭比q了!最后还贴心附上解决方案:赶紧在朝堂上搞改革,给老百姓减负,把火苗掐灭在摇篮里。
汉武帝看完奏折,当场就坐不住了。这哪里是奏折,分明是精准打击的诊断报告!再看看写奏折的徐乐,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居然比那些天天混朝堂的老油条看得还透彻。汉武帝一拍大腿:这人才必须收归麾下!当即下旨封徐乐为郎中,相当于直接给了个皇帝秘书的编制,这入职速度,搁现在妥妥是大厂绿色通道VIp。
徐乐这波操作,堪称古代职场逆袭教科书。别人还在按部就班走流程,他直接开了上帝视角,用全新的理论框架直击痛点。更绝的是,他没像其他谏臣一样,上来就把责任全推给皇帝,而是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把复杂的政治问题掰开揉碎了说,让汉武帝听得津津有味,还心甘情愿接受批评。
司马光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提到徐乐这封奏折,那是一顿猛夸。他评价徐乐眼光如炬,直击要害,认为能把天下大势归纳成两个概念,这份洞察力,连很多治世能臣都望尘莫及。特别是徐乐强调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司马光更是深以为然,特意批注:治国如治病,当在未发之时除之。在他看来,徐乐不仅救了当时的汉朝,更为后世君主敲响了警钟: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一旦失去民心,再强大的王朝也会瞬间崩塌。
作者说
徐乐的故事,简直是职场人弯道超车的绝佳范本。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想要脱颖而出,光会埋头干活可不行,还得学会精准输出。别人说问题,他给解决方案;别人讲大道理,他玩概念创新;别人跪着提建议,他站着说真话。这种敢想敢说、直击本质的能力,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职场特种兵。
更重要的是,徐乐的土崩瓦解理论,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经营人生,最怕的就是积累矛盾、忽视隐患,最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这也提醒我们:与其在危机爆发后焦头烂额,不如平时多花点心思治未病。毕竟,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在火场里救火,而是提前掐灭每一个火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