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冬阳融雪意,旧语暖心窝
小寒的太阳难得露出脸,把药铺院里的积雪晒得滋滋响。檐角的冰棱化了水,滴在青石板上,敲出“嗒嗒”的轻响,像支细碎的曲子。小芽儿拿着木铲堆雪人,把药篓扣在雪人头上当帽子,又捡了两颗野菊籽当眼睛,乐得直拍手。
“慢点弄,别把药篓摔破了。”小石头正在给药炉换炭,红通通的炭火映着他的脸,暖融融的。药炉上的砂锅里,当归和枸杞正在翻滚,药香混着水汽漫出来,把窗户玻璃熏得雾蒙蒙的。
小芽儿跑到药炉边,伸着脖子看砂锅:“爹,这是给张爷爷熬的补药吗?太爷爷也给人熬这个吗?”
“熬啊。”小石头用筷子搅了搅药汁,褐色的汤里浮着几粒红枣,“太爷爷说,冬天进补要慢慢来,就像这炉火,得慢慢烧,才能暖透身子。”他指着墙上的药单,“你看那上面的字,是太爷爷写的,说‘冬藏宜温,药石需缓’。”
阿芷坐在窗边的竹椅上,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像盖了层薄棉。她手里拿着件旧棉袄,正用针线缝补袖口,线在布面上穿梭,留下细密的针脚。棉袄是苏禾当年穿的,蓝布面已经洗得发白,却还带着股淡淡的艾草香。
“奶奶,您在补什么呀?”小芽儿凑过去,看着棉袄上的补丁,“这补丁像朵小花。”
阿芷笑了,把棉袄往她身上比划:“给你改件小棉袄,明年就能穿了。这布是你太奶奶织的,结实着呢。”她摸着补丁,忽然说,“你太爷爷当年上山采药,摔破了棉袄,就是你太奶奶这么一针一线补的,说‘破了怕啥,补补就暖了’。”
午后,李奶奶挎着竹篮来串门,篮子里装着刚蒸的糯米团子,冒着热气。“苏奶奶,尝尝我做的黏豆包,放了红糖,甜着呢。”她把团子放在桌上,看见阿芷手里的旧棉袄,“这不是苏先生当年穿的那件吗?还留着呢。”
“留着念想。”阿芷拿起个黏豆包,递给药炉边的小石头,“你也尝尝,李奶奶的手艺比年轻时还好。”
李奶奶叹了口气:“想起当年,苏先生冒着大雪给我家老头子送药,棉袄都湿透了,还笑着说‘这点雪算啥’。如今啊,你们爷俩也跟他一样,心细得很。”
小芽儿啃着黏豆包,忽然指着雪人说:“李奶奶,你看我堆的雪人,像不像太爷爷?”
李奶奶眯着眼睛看了看,笑着点头:“像,真像!尤其是那药篓帽子,跟苏先生当年上山采药时一个样。”
傍晚,小石头提着药罐去张爷爷家,小芽儿非要跟着,说要学太爷爷“踏雪送药”。两人的脚印在雪地里踩出两行浅坑,像串歪歪扭扭的省略号。阿芷站在门口看着,直到他们的身影拐过墙角,才慢慢坐下,继续缝补那件旧棉袄。
炉火在屋里跳动,药香还在弥漫。阿芷摸着棉袄上的补丁,忽然觉得,有些东西从来不会冷——苏禾的药炉,阿芷的针线,小禾的踏实,还有小石头的细心,都像这炉火,在岁月里慢慢烧着,把日子烘得暖暖的。
夜里,小芽儿抱着新改好的小棉袄睡着了,梦里大概也有个穿蓝布棉袄的老人,在雪地里笑着递药。阿芷坐在灯下,翻着那本《草药采制要诀》,书页上的字迹在灯光下泛着温和的光。她忽然想起苏禾常说的那句话:“药能治病,心能暖人。”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轻轻巧巧的,像在给大地盖被子。药铺的灯还亮着,橘黄色的光透过雾蒙蒙的玻璃,照在雪地上,也照亮了门前的路。阿芷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雪人会慢慢融化,可这屋里的暖意,这心里的念想,会像这药香一样,在新的日子里,继续流淌,温暖着一辈又一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