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星轨上的约定
“符号星”冲过近日点的那天,全球的天文台都对准了猎户座方向。林宇站在江城天文台的观测室里,看着屏幕上那颗小行星的运行轨迹,它身后拖出的淡蓝色尾迹,在星图上勾勒出一道柔和的曲线,恰好与周星星画的“地球符号”顶端的弧线重合。
“这不是巧合,”天文台的老台长推了推眼镜,指着星轨数据,“它的轨道倾角、运行周期,甚至尾迹的光谱,都与我们在星纹岩里检测到的声波频率完全同步。”
老台长的抽屉里藏着一本泛黄的观测日志,是他的老师在五十年前记录的。其中一页画着“符号星”的草图,旁边写着:“此星每百年回归一次,届时地面符号会产生共鸣。”
“五十年前,回音谷曾发生过一次小规模的冰川消融,”老台长翻着日志,“当时的勘探队在冰里发现了大量活跃的古菌孢子,和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
周星星和秘鲁的小伙伴们通过视频连线,一起观测“符号星”。当小行星的尾迹与地面符号的投影重叠时,两国遗址的土壤样本同时发出了微弱的荧光,像星星落在了土里。
“它在和我们打招呼!”周星星举着土壤样本,兴奋地跳起来,“李老师说,这是地球在回应星星的约定。”
李医生正在参与一项跨国研究,她发现“符号星”的尾迹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宇宙射线,能激活古菌孢子的净化能力。“就像给地球免疫系统打了一针增强剂,”她在视频里解释,“而地面的符号,就是接收这股能量的天线。”
国际生态组织在全球符号遗址同时启动了“星轨计划”——在每个遗址中心安装一个能量接收装置,将“符号星”的能量引导至土壤深处,加速古菌孢子的扩散。
江城的装置就安在玉兰新苗旁边,当“符号星”运行到最高点时,装置发出一道淡蓝色的光束,与小行星的尾迹相连。林宇看着光束穿过新苗的枝叶,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那些光斑组成的符号,正随着树叶的摆动轻轻“呼吸”。
“张教授当年的猜想是对的,”陈峰看着监测数据,“地球和星星之间,早就有了约定。”
他收到国际刑警发来的最新消息:在周瑾的瑞士别墅地下室,发现了一个秘密观测站,里面的设备一直在追踪“符号星”的轨迹。她的最后一篇日记里写着:“当此星回归时,所有的符号都会醒来,它们会告诉人类,宇宙的法则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呼应。”
观测结束后,周星星把自己画的“符号星”图纸折成了一只纸船,放进了江城的护城河里。“让它漂向大海,”她说,“告诉‘符号星’,我们收到它的约定了。”
纸船漂过汇入长江,最终流向大海。林宇知道,这只纸船载着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心愿,更是人类与自然、与宇宙达成的新约定——不再试图解读所有秘密,而是学会倾听、呼应,在星轨与地脉的共鸣中,守护这份共生的平衡。
老台长在观测日志的最后一页,贴上了一张“符号星”的照片,旁边写着:“下一次回归是一百年后,那时的人们会记得这个约定吗?”
林宇看着玉兰新苗在晚风里摇曳,它的枝干已经足够粗壮,能承受住岁月的风雨。他相信,一百年后,当“符号星”再次回归时,这棵树会长得更高大,树下或许会站着像周星星一样的孩子,仰望着星空,继续守护这个跨越星轨的约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