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坪看着村里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心急如焚,深知若不尽快修缮,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立刻在村里的空地上召集村民。
村民们得知陆宗坪要召集大家商议要事,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赶来。待众人到齐,陆宗坪神情严肃地站在众人面前,大声说道:“乡亲们,咱们村里的老房子大家都看到了,如今已经破败成这样,随时都可能塌掉,这可是关乎大家生命安全的大事啊!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承载着咱们回忆的老房子就这么毁掉,所以我想发起募捐,大家一起出力,把老房子修缮好。”
话音刚落,陆宗坪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纸包,“哗啦” 一声倒在临时搭起的木桌上,崭新的纸币和带着体温的硬币滚落一地。“这是我攒下的八千块,先给老房子添块砖。”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卖菜归来的王婶提着竹篮挤到前排,粗声大气地喊:“陆医师都带头了,我咋能落后!” 她从裤腰里摸出个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小包,数出五百块钱拍在桌上,“去年我家老头子脑溢血,多亏陆医师半夜冒雨出诊,这钱该出!”
“我也捐!” 角落里传来苍老的声音,82 岁的陈婆婆拄着拐杖挪过来,颤巍巍地从袖口摸出个手绢包,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十元纸币,“这房子是民国年间建的,我嫁过来时就在这儿拜的堂。前儿个下大雨,房梁都往下掉泥,可不能让它塌了。”
陆宗坪赶紧上前扶住老人,眼眶有些发热:“陈婆婆,您年纪大了,留着钱自己用……”
“不行!” 陈婆婆打断他,“当年你爹给我孙子接生,一分钱没收。这老房子藏着全村人的念想,我就算少吃两顿肉,也得凑份力!” 周围的村民纷纷点头,七嘴八舌地应和着。
这时,村口开来辆黑色轿车,车窗降下,露出在外做生意的周明远的脸。他刚回村就听说募捐的事,立刻挤进来喊道:“陆医师,算我一个!” 说着从钱包里抽出一沓现金,“这一万块是我的心意,要是不够我再补。小时候我在这老房子里念过私塾,梁上还刻着我的名字呢!”
“明远出息了还不忘本!” 有人夸赞道。周明远笑着摆手:“前阵子我带客户来村里考察,人家一看这破房子都摇头。要是修好了,既能当文化地标,说不定还能引游客来,咱们村也能富起来!” 这话戳中了大家的心思,不少人跟着附和。
人群中突然响起争执声,原来是住在老房子两侧的李家和赵家。“这房梁塌了先砸我家墙,修缮费该你们多拿!” 赵家媳妇叉着腰喊道。李家大叔立刻反驳:“当初建共用墙时,我家多出了三根木料,凭啥让我们多捐?”
陆宗坪赶紧上前调解:“乡亲们,这老房子是咱们共有的家当,就像建水那户人家的共用墙,修好了是大家的福气。要是闹矛盾,最后受损失的还是咱们自己。” 他指着墙上的裂缝,“上次暴雨,李大叔不还帮赵家挪家具吗?远亲不如近邻,这点情分还抵不过几块钱?”
两人愣了愣,赵家媳妇先红了脸:“陆医师说得对,是我糊涂。” 她掏出三百块钱,“我家捐这些,修房子时我男人还能出力气。” 李家大叔也跟着拿出钱:“我家捐五百,要是不够我再去镇上打工挣!” 围观的村民纷纷鼓掌,刚才的火药味变成了笑声。
“我没钱捐,但我会木工!” 瘸腿的老木匠张师傅挤过来说,“当年这房子的雕花就是我爹做的,我能把那些破窗棂修好,保证跟原来一模一样。” 瓦匠刘哥也跟着喊:“我管铺瓦,不要工钱!” 一时间,没钱的出手艺,有力气的喊着要帮忙,连村里的孩子们都吵着要端茶送水。
陆宗坪让人找来红纸和毛笔,当场记账。“陈婆婆五十元,王婶五百元,周明远一万元……” 随着笔尖划过纸张,桌上的钱堆越来越高。有刚毕业的年轻人转来两百元,留言 “守护家乡记忆”;有嫁出去的姑娘托娘家送来一千元,说 “梦里都在老房子里捉迷藏”;连村里的五保户都拄着拐杖来捐了二十元,说 “吃百家饭长大,该报恩了”。
讨论修缮方案时,大家又起了分歧。张师傅坚持要用传统工艺:“这梁柱得用榫卯结构,瓦片得选本地的青瓦,不然就失了老味道。” 年轻的大学生林晓却建议:“得装避雷针和消防设施,上次隔壁村老房子着火就是因为没消防栓。再加些保温层,冬天也能暖和些。”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陆宗坪拍了拍手说:“咱们取个折中办法,就像奉化修廊桥那样,外观保留原样,内部加现代设施。张师傅负责传统工艺,林晓你懂设计,帮着画图纸,咋样?” 两人都点了点头,周围的人也纷纷赞同。
正说着,村支书拿着个本子赶来:“陆医师,我刚统计了下,这会儿已经捐了八万多了!还有在外的村民打电话来,说要转账过来。” 村民们都惊呆了,有人忍不住喊道:“没想到大家这么齐心!” 陆宗坪看着桌上的钱和一张张热情的脸,突然觉得眼眶发烫。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募捐活动进展顺利,很快就筹集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陆宗坪看着这些钱,心中满是感动和欣慰,他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老房子一定能重焕生机。
那么,老房子修缮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它又将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下一章,让我们一起见证老房子修缮一新,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