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学堂的槐花飘得正盛时,苏墨和周砚敲定了游学计划。挑选了二十名课业优异、胆大心细的学生,由张先生和周砚带队,前往梧州府下辖的清溪乡、石崖村、沿海渔村等地考察,让孩子们走出学堂,将书本知识融入民生实际。
出发前夜,苏墨特意召集学子们训话:“此次游学,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要亲眼看看百姓的生活,听听他们的难处。你们学到的算术、农桑、医术,都要用到实处。记住,学问不在书本里,而在田垄间、渔船上、市集里。”
周小宝攥着磨得发亮的算术册,用力点头;林文轩则背着周砚给他的简易药箱,眼神里满是期待。次日一早,队伍便踏上了行程,首站便是清溪乡。
此时的清溪乡,双季稻刚插完秧,可周老实却带着几名村民愁眉不展地守在田埂上。看到周砚和学子们赶来,他连忙迎上来:“周医官,你们可来了!这刚插的秧苗,不知怎的,叶子渐渐发黄,还蔫蔫的,我们浇水施肥都不管用,再这样下去,怕是要减产啊!”
学子们立刻围了上去。周小宝蹲下身,仔细查看秧苗的根部,又用手指沾了点田水,放在鼻尖闻了闻;林文轩则掏出药箱里的放大镜,观察叶子上是否有虫害。其他学子也纷纷效仿,有的记录田亩数,有的测量水位,有的查看土壤干湿。
“周爷爷,这田水好像有点咸!”一名学子突然喊道。
周小宝立刻附和:“我也觉得!而且土壤摸起来黏黏的,不像以前那么松软。”
周砚蹲下身,用手挖了点泥土,放在舌尖尝了尝,眉头一皱:“确实是盐碱化了。最近是不是水渠里的水少了,你们引了海水灌溉?”
周老实一拍大腿:“是啊!前几日水渠维修,临时引了点海水浇田,没想到竟出了这问题!”
林文轩立刻说道:“周先生,书本上说,盐碱地可以用草木灰和石灰中和。我们可以收集草木灰,撒在田里,再用淡水反复浇灌,就能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周小宝也补充道:“我算过了,这片田有五十亩,每亩需要撒五十斤草木灰和十斤石灰,我们可以发动村民们收集草木灰,再从府衙调拨石灰,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苏墨恰好从梧州府赶来巡查,闻言赞许地点头:“好主意!就按孩子们说的办。”
学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跟着村民们收集草木灰,有的帮忙搬运石灰,有的则按照周小宝计算的比例,将草木灰和石灰均匀地撒在田里。林文轩则带着几名学子,用淡水反复浇灌田地,稀释土壤中的盐分。
忙活了三日,秧苗渐渐恢复了生机,叶子重新变得翠绿挺拔。周老实看着长势喜人的秧苗,拉着周小宝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我的好孙子,真是没白读书!要不是你们,我们这一季的收成可就泡汤了!”
离开清溪乡,队伍前往石崖村。刚到村口,就看到几名猎户围着一头受伤的山羊,满脸焦急。原来,这头山羊是村里的种羊,昨日上山觅食时,被野兽咬伤了腿,伤口化脓发炎,不吃不喝。
林文轩立刻走上前,对猎户们说:“大叔,让我试试!”他打开药箱,拿出消毒的草药水、干净的布条和止血的药膏,小心翼翼地为山羊清理伤口。先用草药水清洗化脓的部位,再用布条擦干,最后涂上药膏,用绷带缠好。
“这药膏是周先生教我做的,用了蒲公英、艾草等草药,能消炎止血,促进伤口愈合。”林文轩一边包扎,一边解释,“接下来几天,要给它喂食清淡的草料,别让它伤口沾水,过几日就能好转。”
猎户们半信半疑,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照做。没想到三日后,山羊的伤口果然愈合了不少,开始进食饮水。老石爷特意杀了一只鸡,招待学子们:“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不仅会读书,还会治病,比城里的郎中还厉害!”
在石崖村的日子里,学子们还帮村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周小宝用算术知识,帮村民们计算红薯和玉米的储存量,设计了通风防潮的粮仓;几名学子则根据农书上学到的知识,教村民们如何给玉米打顶、给红薯翻藤,提高产量。
离开石崖村,队伍前往最后一站——沿海渔村。渔村的百姓以捕鱼为生,可最近却愁眉不展。村长老渔民告诉周砚和学子们,最近海里的鱼越来越少,而且渔网经常被礁石划破,捕鱼的收成越来越差,不少渔民都快揭不开锅了。
学子们跟着渔民们出海,仔细观察海域环境。周小宝发现,渔民们的渔网网眼太小,连小鱼苗都捕了上来,长期下去,鱼的数量自然越来越少;而且渔网的材质不够结实,容易被礁石划破。
“李大叔,你们的渔网网眼太小了!”周小宝说道,“应该把网眼改大一些,只捕成年的鱼,留下小鱼苗,这样海里的鱼才能越来越多。而且我们可以用更结实的麻绳编织渔网,再在渔网边缘加上铁皮,防止被礁石划破。”
林文轩也补充道:“我还发现,海边的一些草药可以用来制作渔网的防蛀剂,将草药煮水,把渔网浸泡在里面,晒干后,渔网就不容易被虫子蛀坏,使用寿命会更长。”
渔民们觉得学子们的主意很有道理,立刻行动起来。学子们也跟着帮忙,有的和渔民们一起编织新渔网,有的则跟着林文轩采摘草药,制作防蛀剂。新渔网投入使用后,效果立竿见影,不仅捕到的鱼都是成年鱼,数量也比以前多了不少,而且渔网再也没有被礁石划破。
游学途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学子们走到哪里,就把知识带到哪里。他们帮市集里的商户算账,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百姓们的实际困难。百姓们都对这些年轻的学子赞不绝口,说启智学堂培养出了真正的人才。
游学结束,学子们回到学堂。苏墨和周砚特意举办了一场游学分享会,让学子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周小宝第一个站起来:“通过这次游学,我明白了算术不仅能用来做题,还能帮百姓们解决灌溉、储存等问题。以后我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帮家乡解决更多的难题!”
林文轩也说道:“我以前觉得医术只是用来治病救人,可这次游学让我知道,医术还能帮助动物,还能教百姓们预防疾病。我要努力学习医术,将来做一名好医生,为更多的人、更多的生灵治病。”
其他学子也纷纷发言,有的说学到了农作知识,有的说感受到了百姓的辛苦,有的说明白了读书的意义。苏墨和周砚看着孩子们脸上成熟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
分享会结束后,苏墨走上讲台,对学子们说道:“你们这次游学,做得非常好!你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了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就是读书的真正意义。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要记得为百姓着想,为岭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砚也补充道:“游学虽然结束了,但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希望你们能把这次游学的经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钻研学问,开阔眼界,将来成为有学识、有担当、有爱心的人才。”
学子们齐声喊道:“我们一定努力学习,报效岭南,报效百姓!”
声音洪亮,回荡在学堂的上空。府衙后堂,苏墨和周砚相对而坐,脸上带着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这次游学,孩子们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周砚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如何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了百姓,有了担当。”
苏墨点了点头:“是啊,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进步。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游学作为学堂的常规课程,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学堂,了解民生,增长见识。”
“我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次的游学路线了,”周砚说道,“下次我们可以去边境地区,让孩子们看看边境的防御,了解国家的安宁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苏墨微微一笑:“好!有周兄在,我信心十足。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启智学堂一定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岭南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窗外,月光皎洁,照亮了学堂的每一个角落。学子们的读书声再次响起,比以前更加响亮、更加坚定。苏墨和周砚知道,他们的使命还在继续,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能为岭南的下一代播下希望的种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岭南的文脉,正在这些年轻的学子们身上延续;岭南的未来,正在他们的手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