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集:第一个任务,故意刁难
周一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陆氏集团 18 楼的落地窗,沈清漪就被陈总监的内线电话叫进了办公室。她刚推开玻璃门,就见陈总监将一叠厚厚的文件推到桌沿,文件封皮上印着 “竞品分析紧急任务”,边角还夹着一张便签,上面的字迹凌厉:“24 小时内完成‘时光’品牌三大核心竞品(‘木语’‘居心’‘简白’)的全维度分析,包含近三年产品线迭代、用户画像差异、设计风格演变,还要附加一份针对 Z 世代客群的调研摘要 —— 明天早上 9 点,我要看到可直接用于项目会议的 ppt。”
沈清漪的手指刚碰到文件边缘,就觉出了分量 —— 这摞纸至少有两斤重,里面夹着的竞品宣传册、行业报告还泛着油墨味,显然是临时整理出来的。她抬头看向陈总监,对方正盯着电脑屏幕敲键盘,镜片后的眼神没抬一下:“我知道时间紧,但‘时光’下周要跟客户敲定最终定位,这份分析是基础。你要是觉得做不完,现在可以说,我找别人。”
“我能做完。” 沈清漪咬了咬下唇,把文件抱在怀里。她知道这不是简单的 “紧急任务”—— 三大竞品里,“木语” 是行业龙头,近三年的产品线报告只在内部年会上公开过部分;“居心” 去年刚完成品牌升级,用户画像数据散落在七八家调研机构的付费报告里;最麻烦的是 “简白”,主打小众设计师合作款,公开资料少得可怜,连官网都没更新过完整的风格演变 timeline。24 小时,别说分析,光是搜集全资料都像在拆盲盒。
走出办公室时,她正好撞见张姐端着咖啡路过。张姐瞥了眼她怀里的文件,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哟,清漪,陈总监这是给你‘委以重任’呢?不过话说回来,24 小时做三大竞品分析,这可不是初级设计师能干的活,你可得加油啊,别到时候交不出差,连累我们设计部被批评。”
沈清漪没接话,只是抱着文件往工位走。路过小李姐的座位时,小李姐偷偷塞给她一张便签,上面写着 “‘木语’的内部报告我有朋友能拿到,我帮你问”,还画了个加油的表情。沈清漪捏着那张温热的便签,心里稍微定了点 —— 至少不是所有人都等着看她出丑。
回到工位,她立刻打开电脑建了个 Excel 表格,把任务拆成 “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撰写”“ppt 美化” 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设了倒计时闹钟。刚把 “木语” 的官网扒了一遍,就发现对方的产品线迭代记录只更新到去年,近半年的新品信息全藏在电商店铺的详情页里,得一个一个商品点开看。她正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商品参数皱眉,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小李姐发来的微信:“朋友说‘木语’的内部报告要晚上 8 点才能拿到,还要保密,不能外传,只能给你截图。”
“谢谢小李姐,麻烦你了。” 沈清漪回完消息,又点开 “居心” 的行业报告 —— 这份报告是付费的,陆氏的数据库里只有摘要,完整版本要在行业平台充值 5000 元才能下载。她犹豫了一下,点开陆氏的内部申请系统,想申请临时权限,却发现审批流程至少要 3 个小时,等批下来,半天时间就没了。
没办法,她只能抱着电脑去茶水间,用自己的手机流量登录免费的行业论坛,在旧帖里翻找 “居心” 的用户讨论。论坛里的帖子零散得像碎片,有人说 “居心的沙发靠背太硬,不适合小个子”,有人吐槽 “去年的联名款设计抄袭”,她得把这些碎片化的评价分类整理,再结合公开的销售数据,反向推导用户画像。不知不觉,窗外的天已经暗了下来,办公室里的同事陆续下班,只剩下她工位上的灯还亮着。
小李姐走之前,给她带了一份热乎的叉烧饭:“别光顾着忙,先吃饭。我问了‘木语’的朋友,晚上 8 点准时发截图,你到时候注意查收。” 沈清漪接过饭盒,打开时还冒着热气,叉烧的甜香混着米饭的温度,让她想起小时候妈妈给她带的便当。她快速扒了几口饭,又继续对着电脑屏幕 ——“简白” 的资料还一点没动,官网的设计风格页面只放了三张图,连年份标注都没有。
晚上 8 点,小李姐的朋友准时发来 “木语” 内部报告的截图,足足有 47 张,每张都得逐字逐句看,还要提取关键数据。沈清漪一边看一边在 Excel 里做标记,等整理完 “木语” 的产品线迭代,已经是凌晨 1 点。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给自己泡了杯浓茶,又开始查 “简白” 的设计师合作信息 —— 终于在一个小众设计公众号的旧推文里,找到了 “简白” 近三年合作的设计师名单,再顺着设计师的个人主页,拼凑出了风格演变的时间线。
凌晨 4 点,窗外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沈清漪终于把所有资料搜集齐了。她刚要开始写分析,突然发现 “居心” 的 Z 世代用户调研数据少了关键一项 —— 购买决策因素占比。她急得直冒冷汗,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报告,都没找到这组数据。就在这时,她想起大学时的导师是做消费行为研究的,或许能有办法。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导师发了条微信,没想到导师很快回复:“我这里有份去年的行业白皮书,里面有‘居心’的 Z 世代调研节选,我现在发给你。”
拿到数据时,已经是早上 6 点。沈清漪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做 ppt。她把三大竞品的产品线迭代做成时间轴,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核心差异;用户画像用雷达图呈现,清晰对比出 “木语” 的中产客群、“居心” 的新锐白领、“简白” 的文艺青年差异;设计风格演变则用拼图式排版,每张图下面都标着关键转折点。早上 8 点 50 分,她终于把 ppt 保存好,检查了三遍格式,确认没有错别字,才抱着电脑走向陈总监的办公室。
推开门时,陈总监刚到,正对着咖啡杯吹热气。沈清漪把电脑放在她面前:“陈总监,竞品分析 ppt 做好了。” 陈总监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意外,她点开 ppt,从第一页开始翻,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翻到 “简白” 的风格演变页时,她突然停住:“‘简白’2022 年那组设计师合作款的风格转折,你是怎么确认时间的?我记得公开资料里没有明确标注。”
“我找了合作设计师的个人主页,他们在 2022 年 3 月发过合作推文,里面提到了设计理念的调整,再结合‘简白’的销售数据,确认那组产品是当年 4 月上线的,所以风格转折时间定在 2022 年第二季度。” 沈清漪小声解释。
陈总监没说话,继续翻到最后一页的 Z 世代调研摘要。等翻完所有页面,她终于抬起头,眼神里少了之前的冷淡:“坐吧,我再跟你说说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沈清漪刚坐下,就见陈总监指着 “木语” 的用户画像页:“这里可以加一组对比数据,‘木语’近一年的客群年龄层有下沉趋势,你可以结合他们的低价产品线销售占比,再补充一句分析。”
就在这时,陈总监的内线电话突然响了。她接起电话,只听了两句,脸色就变了。挂了电话后,她看着沈清漪,语气严肃:“刚才市场部说,‘简白’昨天刚发布了 2024 年的新品预告,风格跟之前完全不同,你得把这部分补充进分析里 —— 下午 2 点前,我要看到更新版。”
沈清漪的心猛地一沉 —— 刚赶完 24 小时的任务,又要在 4 小时内补充最新的新品分析,而 “简白” 的新品预告只在社交平台发了三张模糊的效果图,连设计细节都没公开。她咬了咬牙,站起身:“我知道了,下午 2 点前一定交。”
走出办公室时,阳光已经透过落地窗照在工位上,她看着电脑屏幕上 “简白” 的新品效果图,手指在键盘上悬住 —— 这次的补充任务,比之前的 24 小时挑战,更像一场故意设下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