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复盘与协作梳理的工作持续了数日。在这段没有激烈实验、只有安静分析与讨论的时间里,一种新的、稳固的节奏在江屿和洛薇薇之间建立起来。工作室不再是充斥着能量波动和紧张期待的战场,更像是一个共同耕耘的静谧书房。
这天下午,窗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丝敲打着玻璃,发出细碎而规律的声响,反而更衬得室内宁静。江屿刚刚完成了一个基于前期所有数据重建的能量流变模型,试图模拟玉珏在不同刺激下的内部能量路径。
洛薇薇则在整理顾言之那份游记手札的详细摘要,将其中的关键描述与已观测到的现象逐一对应。她发现,手札中多次提及“玉心通明,映照万象,然需心镜无尘,方显真意”,这与他们发现的“心境场”重要性不谋而合。
“江屿,”她抬起头,看向主控台前凝神思索的江屿,“手札里反复强调‘心镜无尘’,是不是在提示,过于强烈的目的性或者复杂的情绪,反而会成为干扰?就像上次我们试图用催化旋律强行‘打开’,导致了失控?”
江屿闻言,从屏幕上复杂的模型界面移开目光,转向她。雨天的光线柔和,落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少了几分锐利。他思考着她的话,点了点头:“可能性很高。模型模拟也显示,当输入信号过于复杂或带有强制倾向时,能量流变会迅速趋于不稳定,甚至产生内部涡旋,类似于……系统过载或拒绝访问。”
他用了计算机术语来类比,但意思明确。玉珏似乎拥有一套独特的“安全协议”。
“那是不是意味着,”洛薇薇放下手中的笔,眼神发亮,“如果我们能维持一种极致的、纯粹的‘宁静’状态,不带任何索取的目的,只是像镜子一样‘映照’,反而可能获得最真实、最不扭曲的反馈?”
这个想法与她深度连接时感受到的古老“心跳”和浩瀚韵律的感觉隐隐契合。
江屿看着她眼中闪烁的灵感光芒,那光芒仿佛也映入了他的心底。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操作电脑,调出了之前记录洛薇薇在深度平静状态下,玉珏产生的那些稳定而和谐的能量波动数据。
“理论上,这种状态下产生的能量交互,信噪比最高,最可能反映玉珏的‘基础状态’或愿意主动分享的信息。”他指着屏幕上那条平滑优美的曲线,“这或许就是最安全的‘钥匙’。”
他的肯定让洛薇薇感到振奋。这种基于共同思考和证据推导出的结论,比任何单方面的直觉或指令都更让人信服。
雨声淅沥,室内茶香袅袅。两人就着这个方向又讨论了片刻,细化着“纯粹宁静”状态的可能引导方式和观测指标。
讨论暂告一段落时,洛薇薇起身去续茶。当她端着两杯热茶走回时,江屿正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雨幕,似乎在消化刚才的讨论,又像是在放松连续工作后疲惫的眼睛。
洛薇薇将其中一杯茶递给他。
江屿转过身,接过茶杯。他的指尖不可避免地触碰到她的。
或许是因为刚才讨论的投入,或许是因为这雨天宁静的氛围,又或许是因为某些早已积累的东西终于达到了临界点——这一次,两人都没有立刻收回手。
温热的瓷杯传递着彼此指尖的温度。那触感细微却清晰,如同电流,瞬间连通了两人之间那层一直存在的、微妙的薄膜。
江屿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非但没有松开,反而轻轻覆上了她端着茶杯的手指。他的动作有些生涩,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但意图却明确无误。
洛薇薇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抬眸看向他。
他的目光深邃,如同窗外沉沉的雨云,里面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理性的审度,有研究取得进展的明亮,但更多的,是一种她从未在他眼中见过的、近乎坦诚的专注与……确认。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这样看着她,指尖传来坚定而温热的压力。
洛薇薇也没有动。她没有抽回手,只是任由他覆着,感受着那不同寻常的接触所带来的、心底阵阵的悸动。她看着他眼中那片终于不再掩饰的深沉,仿佛看到了自己同样无法平静的倒影。
雨声隔绝了外界,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缓。交握的指尖,无言的对视,取代了所有需要宣之于口的话语。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几秒,也许是更长的时间,江屿才缓缓松开了手,仿佛完成了一个极其郑重的仪式。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移开视线,耳根泛起一抹极淡的红色。
洛薇薇也收回手,指尖那残留的温热感久久不散。她低下头,抿了一口茶,掩饰着过快的心跳和嘴角抑制不住扬起的弧度。
工作室里依旧安静,只有雨声和彼此轻缓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