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悄然漫过田埂。春深夏浅,薄家沟被一层越来越浓郁的绿意包裹。夏小雨播撒下的那些来自末世的、经过巧妙伪装的“知识种子”,也到了检验成效的季节。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是那些按照夏小雨建议,尝试用艾草烟熏、大蒜拌食以及石灰水洒地等方法预防鸡鸭疫病的几户人家。
往年这个时候,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村里总免不了有几家的鸡鸭开始耷拉翅膀、萎靡不振,甚至成片死亡,让主人家心疼不已。但今年,情况截然不同。
张婶家是试得最认真的一户。她严格按照夏小雨说的,每隔七八日,就在鸡舍角落里点燃一小捆干艾草,让那带着特殊气味的烟雾缓缓弥漫;又将捣碎的蒜泥混入少量的麸皮中,隔三差五喂给鸡吃;鸡舍的地面,也时常撒些稀释的石灰水。
这天清晨,张婶像往常一样打开鸡舍门,一群毛色鲜亮、精神抖擞的鸡立刻咯咯叫着涌了出来,争相啄食她撒下的谷粒。一只只眼亮冠红,扑腾着翅膀,活力十足。
“他爹,你快来看!”张婶喜滋滋地招呼着自家男人,“瞧咱家这鸡,多精神!往年这时候,总得蔫巴几只,今年一只都没事!小雨那闺女说的法子,真管用!”
同样的喜悦,也发生在其他几户试行了新法的人家。
“真是奇了!我那几只小鸡雏前阵子还有点拉稀,照着小雨说的,喂了两回蒜泥,这两天活蹦乱跳的!”
“是啊,艾草烟一熏,鸡舍里的蚊虫都少了!”
“石灰水洒过,地上干爽,也没那么大气味了!”
实实在在的效果,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村里传开。原本还对夏小雨那些“土法子”将信将疑的人,此刻都信服了。村民们看向夏小雨的眼神,彻底从之前的同情、敬佩,转变为了由衷的信赖。
一时间,夏小雨那位于村尾的小院,竟变得比往常热闹了些。总有婶子、嫂子揣着几个鸡蛋,或者拎一把自家种的青菜过来,名义上是“谢谢她”,实则是想当面请教。
“小雨啊,我家那鸭子最近好像不怎么爱下水,是咋回事?”
“小雨,你看这鸡粪的颜色,正常不?”
“堆肥那个翻堆,具体多久翻一次合适啊?”
面对这些朴素的求助,夏小雨从不藏私。她总是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地听着,仔细地看着,然后结合自己“听来的”知识和观察,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她语气温和,讲解通俗,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懂得多而显得高高在上。
“婶子,鸭子不爱下水,可能是水里蚂蟥多了,您捞干净试试。”
“嫂子,这鸡粪颜色有点深,可能是吃的太杂,这两天喂点清淡的青菜叶子。”
“堆肥翻堆,看里面热气,要是摸着不太烫手了,就可以翻一次,让底下没沤到的翻上来……”
她的无私分享和耐心指导,赢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好感。大家不再仅仅把她看作一个“能干的军属”,而是公认的、薄家沟自己的“技术能手”。就连张队长,在队部开会时,也多次点名表扬她,称她是“有文化、肯钻研、乐于助人的好社员”。
与此同时,队里按照她提出的新法堆肥的那几块试验田,秧苗长势也明显优于其他地块。茎秆更粗壮,叶色更浓绿,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负责照料这几块田的老把式,逢人便夸:“小雨那堆肥法子好!这肥劲儿足,地都有劲儿!”
威望,如同春雨浸润过的春笋,在夏小雨周围悄然拔节生长。
她走在村里,打招呼的人多了,笑容也真诚了。甚至有一次,薄夏在小推车里咿呀叫着挥舞小手,一个原本与夏小雨并不熟络的年轻媳妇,竟主动上前,笑着逗了逗薄夏,还塞给他一个熟透了的杏子。
这种被集体真正接纳、甚至尊重的感觉,是夏小雨来到这个世界后,从未如此清晰感受过的。
她知道,这一步走对了。将部分知识贡献给集体,不仅没有损害她的利益,反而为她构建了一道坚实的社会认同屏障。如今,她是薄家沟的“技术能手夏小雨”,是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能人”。这个身份,比任何个人的财富积累,都更能让她在这个年代安稳立足。
站在自家小院前,望着远处绿意盎然的试验田和村里那些生机勃勃的农家院落,夏小雨轻轻舒了口气。成效已然显着,她在薄家沟的根基,也随着这些看得见的成效,扎得更深、更稳了。
接下来,她可以更从容地,继续经营自己的小家,规划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