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带着夏末的余温和初秋的爽朗,吹拂着崭新的校园。巨大的迎新拱门矗立在校门口,上面悬挂着“欢迎新同学”的鲜艳横幅。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行李箱轮子滚过地面的嘈杂声响,以及一种无处不在的、充满活力的喧嚣。
米小圈站在人来人往的校门口,手里紧握着拉杆,身后是陪伴他一路奔波、沾了些许风尘的行李箱。他抬起头,望着眼前这片陌生而广阔的天地——气势恢宏的教学楼、绿树成荫的林荫道、远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一切都与高中那个熟悉的环境截然不同。心脏在胸腔里砰砰直跳,混杂着离家的淡淡忐忑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同学,需要帮忙吗?”一个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学长热情地迎上来,笑容灿烂。
“啊,谢谢学长,我找到计院(计算机学院)的报到处了。”米小圈连忙道谢,按照指示牌的指引,拖着行李箱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独自远行,来到这座以计算机专业闻名的顶尖学府。周围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新鲜面孔,带着各色的口音和同样好奇的目光。他跟着队伍,办理入学手续,领取宿舍钥匙和校园卡。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新奇,也带着一丝手忙脚乱的笨拙。
当他终于按照地图找到自己的宿舍楼,费力地将行李箱提上台阶时,一种真实的、独立生活的实感才重重地落了下来。宿舍是四人间,已经有室友先到了,正和父母一起铺床整理。彼此腼腆地打了个招呼,空气中漂浮着初识的客气和一丝微妙的试探。
米小圈找到自己的床位,开始笨拙地整理行李。打开行李箱,里面除了衣物日常用品,还有几本他舍不得丢的高中笔记,以及那本记录着目标清单的、李黎妈妈送的笔记本。指尖拂过笔记本的封面,他的思绪不由得飘远。此刻的李黎,应该也已经抵达清华园了吧?那个她梦想已久的地方。她是否也正拖着行李箱,走在陌生的校园里,面对着同样崭新而充满未知的一切?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
清华大学门口同样是人声鼎沸。李黎独自一人办理完报到手续,拖着略显沉重的行李箱,行走在古朴与现代交织的校园里。荷塘的残荷、大礼堂的庄严、图书馆的厚重……每一处景致都让她心潮澎湃,但也同样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初来乍到的生疏。
她拒绝了学长帮忙的好意,选择自己寻找宿舍。行李箱的轮子在石板路上发出规律的声响,像她此刻的心跳,平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看到身边走过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新生,听到他们用各种方言兴奋地交谈,一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感悄然袭来。但她很快挺直了脊背,将那份情绪压下。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路,她早已做好了独自面对的准备。
走到宿舍楼下,她深吸一口气,正准备提起行李箱,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同学,需要帮忙吗?这台阶有点高。”
李黎转头,看到一个戴着眼镜、气质文雅的女生,正友善地看着她。
“谢谢,我自己可以。”李黎习惯性地婉拒。
“别客气啦,都是同学,我住三楼,顺路。”那女生不由分说,已经伸手帮她抬起了行李箱的一边。
李黎愣了一下,看着对方真诚的笑容,心底那层坚冰似乎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她低声道:“……那麻烦你了。”
“我叫陈璐,经管学院的。你呢?”
“李黎,电子工程。”
简单的对话,开启了大学里的第一段人际交往。
而在另一座城市的米小圈,也在整理床铺的间隙,和室友们互相介绍了名字和专业。最初的尴尬在共同的忙碌和对于新环境相似的兴奋中渐渐消融。他们相约一会儿一起去食堂“探险”,看看大学的伙食究竟如何。
傍晚,米小圈站在宿舍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初上的校园,路灯将行人的影子拉长。他拿出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聊天界面,输入又删除,反复几次,最终只发出去一句简单的话:
“安顿好了吗?”
几乎是在消息发送成功的瞬间,对话框顶端就显示了“对方正在输入…”。几秒后,李黎的回复跳了出来,同样简洁:
“嗯。你也?”
“好了。”
“嗯。”
没有过多的寒暄,没有诉说各自的见闻和感受,但这两句简单的问答,却像一道无形的桥梁,瞬间连接了两座不同的城市,两个崭新的校园,和两颗同样在适应着、探索着的心。
初入校园的这一天,行李箱的轮子碾过陌生的道路,载着满满的行李,也载着些许不安和巨大的期待,与一个名为“大学”的未知,实实在在地撞了个满怀。前路漫漫,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但他们都明白,那段互相照亮、彼此支撑的岁月,已经为他们积蓄了足够的勇气,去独自面对,也去拥抱这全新的、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