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日子,像一杯逐渐冷却的白开水,最初几天是彻底放纵的甘甜,随后便只剩下平淡和一丝莫名的寡淡。
米小圈践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头一周几乎是在游戏、漫画和睡眠中度过的。然而,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那种在期末考后体验过的空虚感再次悄然浮现。家里太安静了,安静得能听到暖气片里流水的声音,安静得让他有些不习惯。
书桌上,那本崭新的假期日记本依旧空白,只有扉页里夹着的蓝色书签提醒着他上一个学期的兵荒马乱。他有时会无意识地翻开本子,看着那个手绘的火箭发呆。
这天晚上,窗外下起了细雪,无声地覆盖了城市的喧嚣。米小圈百无聊赖地翻着寒假作业,手指在数学题上划过,却迟迟没有下笔。那是一道关于二次函数与几何结合的综合题,题型有些新颖,他盯着题目看了半天,感觉思路像被冻住了一样。
要是李黎在就好了。这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她肯定会先嗤笑一声他的迟钝,然后用红笔精准地点出关键条件,三言两语就能让他茅塞顿开。
他烦躁地合上作业本,拿起手机,无意识地翻动着通讯录。手指在“李黎”的名字上悬停了很久,心跳莫名有些加速。该以什么理由联系她呢?问作业?会不会太刻意?而且,以她的性格,大概会回一句“自己思考”或者直接不理会吧。
就在他犹豫不决时,手机屏幕突然亮了起来,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消息提示音。
发信人:李黎。
米小圈的心猛地一跳,差点把手机扔出去。他难以置信地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点开消息,没有寒暄,没有问候,只有一行冷静的文字:
“上次物理竞赛笔记第35页,关于光路可逆原理的应用,你当时的理解有偏差。附图。”
下面紧跟着一张图片,是她手写的笔记照片,娟秀的字迹清晰地重新梳理了那个知识点,旁边还画了简明的光路图,用红笔标出了他容易混淆的地方。
米小圈愣愣地看着屏幕,一股暖流混杂着惊讶涌上心头。他没想到,她会主动联系他,更没想到,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为了纠正一个他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微不足道的理解偏差。
他还没来得及回复,对话框里又跳出来一条:
“顺便,寒假作业第28页第三题,辅助线连接对角点。”
正是他刚才卡住的那道数学题!
米小圈看着屏幕上那行简单的提示,仿佛能透过冰冷的文字,看到李黎此刻正坐在书桌前,或许也刚写完作业,或许是在整理笔记时想起了他这个“学渣”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于是顺手发了过来。
没有多余的关心,没有客套的问候,依旧是那种她特有的、直奔主题的交流方式。可就是这寥寥数语,却像一道光,瞬间驱散了他冬夜的孤寂和做题的烦躁。
他赶紧回复:“收到!谢谢大佬![跪了]”
想了想,又追加了一句:“你在干嘛?”
发送成功后,他紧张地盯着屏幕,手心微微出汗。
过了一会儿,李黎回复了,依旧简洁:
“看书。”
然后,仿佛是为了证明什么,她又发来一张照片,是一本摊开的英文原版书的封面,旁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
米小圈看着那张照片,忍不住笑了。果然,学霸的假期也是这样枯燥且充实。他手指飞快地打字:“我也在看书写作业!(刚刚开始……)”
这次李黎回得很快,只有一个字:
“哦。”
但米小圈却从这个“哦”字里,读出了一种“我就知道”的意味,甚至能想象出她微微挑眉的样子。
窗外的雪还在下,房间里安静依旧。但米小圈却觉得,这个冬夜变得不一样了。手机屏幕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窗口,冰冷的对话框里,闪烁着温暖的智慧火花和笨拙的关怀。
他没有再打扰她看书,而是重新摊开作业本,看着那道数学题。按照她的提示,连接对角点,原本混乱的图形瞬间变得清晰,解题思路豁然开朗。
他低下头,认真地写起作业来。笔尖沙沙作响,伴随着手机屏幕上那条简短却有力的提示,和窗外静谧的落雪声。
这个寒假,似乎因为这不期而至的“远程辅导”,变得有了方向,也不再那么漫长和孤单了。他知道,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正和他一样,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并且,会在他遇到困难时,用一种最“李黎”的方式,给他送来一束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