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寒暄过后,陈裕进继续说道:
“晚饭已在食堂备妥,都是本地温补的家常菜。
考虑到你们舟车劳顿,特意炖了四个小时的羊肉,配了驱寒的青稞酒。
吃完饭,我带你们去实验楼。
每间实验室的设备布局图,我已经让人打印好,你们可以直接提调整意见,今晚就能改。”
众人跟着他往外走,陈裕进走在与郭院士并肩的位置,偶尔回头叮嘱:
“山里夜间温差大,外套都穿好,食堂到实验楼的路有段坡,我让后勤组铺了防滑垫,注意脚下。”
语气自然,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安排力。
食堂里,四张桌子拼方形,陈裕进与郭院士坐在主位,其他人随意落座。
他给郭院士盛了碗羊肉汤,也自然地递过一碗给下手边的书林:
“大家多喝点,山里寒气重。”
饭桌上,陈裕进与郭院士讨论着后续的科研计划,偶尔问起众人的需求:
“黑松谷的信号干扰区,是天然的抗干扰测试场。
我已经让测绘组画好了详细的地形与信号分布图,你们想什么时候去,提前一天跟我说,我安排安保与后勤车。”
江屿立刻接话:“书林正好缺真实场景数据,要是方便,后天就能去。”
陈裕进看向书林,目光平和:
“没问题。后天早上八点,我让技术组的人带着信号检测仪陪你们去,他们熟悉谷里的盲区,能避免危险。”
饭后去实验楼,陈裕进走在前面,手指划过墙上的布局图:
“一楼是调试区,供电是独立回路;
二楼存放间,温湿度实时联网,你们手机能查数据;
三楼会议室,投影仪是 4K 分辨率,适合你们看算法模型。”
路过无人机测试台时,他停下:
“这台设备是上个月从总部调过来的,能模拟海拔 0 到 5000 米的气压环境,操作手册我让他们翻译成了中文,加了注释。
你要是有参数调整需求,直接找我,我来安排。”
众人围过去查看,书林蹲下身看参数,陈裕进站在郭院士身边,低声道:
“卫上校看着年轻,对设备的敏感度倒高。”
郭院士笑着点头:“是个好苗子。”
陈裕进没再接话,目光落在书林专注的侧脸上,心下觉得跟周时济很是般配。
等众人看完,陈裕进道:
“时间不早了,我已经让后勤把加厚的作训服送到你们宿舍。
明天早上七点半,食堂备有热粥,八点我来接你们去实验楼。
开工前,咱们先开个短会,把测试方案的细节敲定。”
众人道谢后各自回宿舍,陈主任的统筹力与郭院士的专业度,让她对接下来的科研充满信心。
她没察觉,自己每次的需求都被悄悄纳入优先安排。
书林的宿舍里,江屿正趴在桌上看她画的算法流程图,手指点着其中一段:
“这里的信号补偿模块,要是遇到黑松谷那种强干扰,会不会反应慢半拍?
我之前在高原测试时,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加了个动态预判程序才解决。”
书林眼睛一亮,连忙拉过椅子坐下:
“江师兄,您快给我讲讲那个预判程序!我之前模拟时总觉得差口气,原来问题在这儿!”
李昀坐在旁边,一边整理材料,一边笑着说:
“你们俩别聊太晚了,明天还要开短会呢。
哎,陈主任也太周到了,连实验楼的温湿度都能实时查,咱们的设备总算不用怕受潮了。”
黄燕玲从门外探进头,拿出零食分给大家:
“可不是嘛!
我刚才去存放间看了,双备份除湿机运转得特别稳,钥匙还直接给了咱们,不用跟后勤打交道,省了好多事。”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书林刚走到食堂门口,就看见炊事班的师傅端着一大壶生姜红枣茶。
走进食堂,郭院士和陈裕进已经坐在主位上,正在低声讨论测试方案。
看见他们进来,陈裕进笑着招手:“快坐,粥刚盛好,还有刚烙的葱油饼,多吃点。”
饭桌上,陈裕进在讨论黑松谷测试计划时,自然地说:
“我让技术组准备了便携式信号记录仪,你们每人带一台。
遇到异常数据随时记录,要是设备出问题,直接给我打电话,我让维修组立刻过去。”
书林点点头,低头喝了口粥,心里忽然想起赵妍之前跟她说的话:
“真正的关心,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藏在细节里的。”
她抬眼看向陈裕进,正好对上他的目光。
他眼里并没有格外的关注,只像对其他人一样,带着对科研的认真与对团队的负责。
只是书林的敏锐让她觉得陈主任的目光像是有一层包裹感,好像比起其他人,他看她的时候更温和一些或者说更照顾一些。
她也说不好,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是一种善意的目光!
吃完早饭,众人跟着陈裕进往实验楼走。
阳光透过松树枝叶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