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乐瑜是被院子里的劈柴声惊醒的。
天刚蒙蒙亮,窗纸透着层淡淡的青灰色,她披衣坐起,就见炕对面的柜子上摆着个粗瓷碗,碗里卧着两个白胖的荷包蛋,旁边压着张纸条,是顾晏廷硬朗的字迹:“锅里温着粥,醒了自己盛。”
指尖刚触到碗沿的温度,院门外就传来沈听澜的大嗓门:“顾晏城你个蠢货!劈柴往树根上劈,是想把院子刨穿吗?”跟着是顾晏城不服气的嚷嚷:“那你倒是来啊!昨天是谁把斧头抡飞砸了鸡窝?”
温乐瑜忍不住笑,套上顾晏廷连夜缝好的棉手套,推门出去时,正撞见沈听澜抬脚踹向顾晏城的屁股,后者抱着一摞劈好的柴禾踉跄了两步,嘴里还喊着“嫂子打人啦”。顾晏廷站在灶门前添柴,听见动静回头看她,眼里漾着层柔光:“醒了?粥在锅里。”
“哥!你看她!”顾晏城委屈巴巴地凑过去,指着胳膊上的红印,“听澜姐把我胳膊拧紫了!”
沈听澜往灶膛里扔了块松木,火星子“噼啪”溅出来,她拍了拍手转身:“谁让你偷懒?乐瑜身子刚好,今天得炖点排骨汤补补,你倒好,劈了半捆柴还没我劈得多。”她说着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胳膊上还沾着点柴屑,“乐瑜你别管,我这就去供销社割肉,让这懒汉在家烧火。”
顾晏城一听急了:“我去我去!我知道王屠户今天留了肋排!”说着扔下柴禾就要跑,被沈听澜一把薅住后领:“穿件厚棉袄!昨天刚下过霜,冻感冒了别想我伺候你。”
看着两人拉拉扯扯地往院外走,温乐瑜捧着热粥笑出了声。顾晏廷走过来,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空碗:“再盛一碗?张婶送了些新米,熬出来的粥香。”
灶房里弥漫着米粥的甜香,顾晏廷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光把他的侧脸照得很清晰。他算不上顶俊朗,眉骨上有道浅疤,是早年在部队留下的,可看她的眼神总是温温柔柔的,像灶膛里不烈却持久的炭火。
“昨天刘婶来闹了吗?”温乐瑜小声问,想起书里那个总找碴的恶毒婆婆,心里还是有点发怵。
“没敢来。”顾晏廷往她碗里加了勺红糖,“我把大队长请到家里喝了杯茶,他说再闹就按队规处理。”他顿了顿,粗糙的拇指蹭过她的手背,“以后她再来,你就喊我,不用怕。”
温乐瑜点点头,低头喝粥时,嘴角忍不住往上翘。
晌午时分,沈听澜拎着半扇排骨回来,顾晏城跟在后面,怀里抱着颗大白菜,鼻尖冻得通红。“乐瑜快看!王屠户说这肋排是今早刚杀的猪,新鲜着呢!”沈听澜把排骨往案板上一放,“顾晏城非要抢着拎,结果滑了一跤,摔进草垛里了。”
顾晏城梗着脖子辩解:“那是我故意的!草垛软和,比你上次摔进泥坑强!”
“我那是为了救你家的老母鸡!”沈听澜瞪眼。
温乐瑜看着案板上油光锃亮的肋排,突然想起书里写的“冬日无粮,饿毙于柴房”的结局,再看看眼前吵吵闹闹的两人,突然觉得鼻子有点酸。顾晏廷端着盆清水进来,见她红了眼眶,赶紧放下盆:“怎么了?是不是闻不得肉腥味?”
“不是。”她摇摇头,拽了拽顾晏廷的衣角,“谢谢你。”
沈听澜正拿着斧头剁排骨,闻言“嗤”了声:“谢他干啥?要谢就谢我,是我把他从牌桌上拽回来的,不然这会儿还在李大爷家赌弹珠呢。”
顾晏廷的耳尖红了红,没反驳,只是往温乐瑜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刚在灶膛里煨的,甜着呢。”
下午的时光过得慢悠悠。顾晏廷在屋檐下编竹筐,温乐瑜坐在旁边剥花生,偶尔递根篾条给他。沈听澜和顾晏城在院角掰手腕,时不时传来沈听澜的欢呼和顾晏城的哀嚎。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下来,落在温乐瑜的棉手套上,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对了,”温乐瑜突然想起件事,“书里说我会在元宵节那天……”
“别信那书。”顾晏廷打断她,手里的篾条转得飞快,“那天我带你去县城看花灯,张婶说供销社进了新样式的宫灯,还有糖画卖。”他编完最后一个结,把竹筐递过来,“装花生正好。”
竹筐编得算不上精致,却结实得很,边缘还特意磨圆了,怕硌着她的手。温乐瑜摸了摸光滑的竹篾,突然笑出声。
傍晚炖排骨时,沈听澜非要亲自掌勺,结果把酱油放多了,整锅排骨黑乎乎的。顾晏城捏着鼻子尝了口,立马吐出来:“我的娘哎,这是酱油不要钱吗?”
“你懂什么?”沈听澜瞪他,“这叫红烧!城里都这么做!”说着夹起一块往温乐瑜嘴里送,“乐瑜你尝尝,咸淡正好!”
温乐瑜咬了一小口,咸得直伸舌头,却还是点头:“好吃。”
顾晏廷默默起身,往锅里加了瓢水,又扔了块冰糖,转着锅铲轻轻搅动。火光映在他脸上,认真得不像话。温乐瑜看着他的侧脸,突然觉得,就算书里的结局再坏又怎样?此刻锅里的咕嘟声、沈听澜和顾晏城的拌嘴声、灶膛里的噼啪声,都是真真切切的暖。
晚饭时,顾晏城捧着碗啃排骨,含糊不清地说:“哥,你这手艺能去供销社当大师傅了。”沈听澜踹了他一脚:“就你话多,快吃你的!”
温乐瑜小口喝着排骨汤,甜味里带着点淡淡的酱油香,是顾晏廷调过的味道。她偷偷看了眼顾晏廷,对方正往她碗里夹排骨,眼神对上时,他愣了愣,随即露出个浅淡的笑,像雪后初晴的太阳。
夜里躺在床上,温乐瑜摸着枕边的竹筐,听着隔壁沈听澜“顾晏城你再抢我被子试试”的怒吼,忍不住把脸埋进被子里笑。
书里的结局或许冰冷,但日子是热的。错嫁的乌龙也好,早死的预言也罢,都抵不过灶膛里的火、碗里的糖、身边的人。她和沈听澜这两个从书里逃出来的人,正跟着两个有点憨却真心待她们的男人,把日子过成了冒着热气的糖粥。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棉手套上,针脚歪歪扭扭,却闪着细碎的光。温乐瑜握紧手套,仿佛握住了整个冬天的暖。她想,明天要早起,跟顾晏廷学编竹筐,还要跟沈听澜去拾柴,对了,得记得提醒顾晏城,别再把弹珠藏进灶膛里了。
至于书里写了什么,谁还在乎呢。# 第一百九十九章:竹筐盛暖,错嫁也温甜
温乐瑜是被灶间飘来的肉香勾醒的。
窗纸上的霜花还没化,透着层朦胧的白,她披衣坐起,就见炕边的矮凳上摆着个粗瓷碗,碗里卧着两个淌着溏心的荷包蛋,旁边压着张字条,是顾晏廷的字,笔锋硬朗却透着仔细:“灶上温着排骨粥,就着酱菜吃。”
指尖刚触到碗沿的温热,院门外就炸开沈听澜的大嗓门:“顾晏城你个憨货!劈柴往我脚边劈,是想给我添条新伤疤吗?”跟着是顾晏城不服气的嚷嚷:“那你别躲啊!昨天是谁追着鸡跑,把晒的红薯干全踢翻了?”
温乐瑜忍不住笑,套上那双针脚歪扭的棉手套——顾晏廷连夜缝的,棉花塞得鼓鼓囊囊,戴在手上暖得像揣了两个小炭炉。推开门时,正撞见沈听澜抬脚轻踹顾晏城的屁股,后者抱着一摞劈好的柴禾踉跄着,嘴里喊着“嫂子打人啦”,眼角却偷瞄着灶房方向。
顾晏廷站在灶台前搅动砂锅,听见动静回头,眉骨上的浅疤在晨光里若隐若现,眼神却软得像化开的蜜糖:“醒了?粥熬得稠,配着张婶腌的萝卜干正好。”
“哥!你看她欺负我!”顾晏城凑到顾晏廷身边,胳膊上果然有圈红印,“她说要炖排骨汤给乐瑜补身子,却嫌我劈的柴不够干!”
沈听澜往灶膛里添了块松木,火星子“噼啪”溅到青砖地上:“谁让你偷懒?乐瑜昨天咳嗽了两声,这排骨得用干透的果木柴炖才香,你倒好,捡些潮乎乎的杨木回来糊弄事!”她说着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上面还沾着点草屑,“我这就去后山捡枯枝,顾晏城你在家烧火,敢偷懒看我不拆了你的弹珠盒!”
顾晏城立马蔫了,嘟囔着“去就去”,却在沈听澜转身时,偷偷往温乐瑜手里塞了颗水果糖:“昨天在供销社换的,橘子味的。”
温乐瑜攥着那颗糖,看着他溜回柴房的背影笑出声。顾晏廷把盛好的粥递过来,粗瓷碗边缘被磨得光滑,粥面上浮着层薄薄的米油,卧着块炖得酥烂的排骨:“快吃,凉了就腻了。”他指尖蹭过她的手背,像怕烫着她似的,碰了下就缩回去,“刘婶今早没来闹,大队长带民兵巡逻时,特意在咱院外站了会儿。”
温乐瑜舀粥的手顿了顿。书里写过,刘婶会在她病中泼冷水,说她“占着茅坑不下蛋”,逼得原主大冬天跪在雪地里认错。可现在,顾晏廷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大队长来了”,就把那场风波挡在了院门外。
“甜吗?”顾晏廷蹲在灶门前添柴,火光映得他下颌线格外清晰。
“甜。”温乐瑜用力点头,粥里的红糖是他昨夜一颗颗数着放的,说“多了怕腻,少了怕不暖”。
晌午沈听澜扛着半捆枯枝回来,顾晏城跟在后面,怀里抱着颗比他脸还大的白菜。“乐瑜快看!”沈听澜把枯枝往墙角一扔,献宝似的拎出块用草绳捆着的肋排,“王屠户说这是今早刚杀的猪,最嫩的一截!”
顾晏城把白菜往案板上一放,邀功似的:“这白菜是张婶给的,说霜打过的最甜,特意让我给乐瑜留着。”
沈听澜挑眉:“是谁刚才跟张婶讨价还价,想用弹珠换人家的腌菜?”
顾晏城的脸腾地红了,挠着头往灶房外溜:“我去烧火!”
温乐瑜坐在屋檐下剥花生,看着沈听澜利落地剁着排骨,顾晏城蹲在灶膛前鼓着腮帮子吹火,顾晏廷则在旁边编竹筐。篾条在他粗粝的手里变得听话,一来一回间,一个圆润的竹筐渐渐成形。
“编这干啥?”温乐瑜好奇地问。
“给你装花生。”顾晏廷低头咬断篾条,嘴角沾了点竹屑,“你总爱把花生揣兜里,磨破了好几件衣裳。”他编得不算精致,却特意把边缘磨得光滑,怕硌着她的手。
温乐瑜心里暖烘烘的,剥花生的速度都快了些。偶尔抬头,能看见顾晏廷偷偷看她,被发现了就赶紧低头编筐,耳尖红得像灶膛里的火星。
傍晚炖排骨时,沈听澜非要掌勺,说要露一手“城里做法”。结果酱油放多了,整锅排骨黑乎乎的,顾晏城捏着鼻子尝了口,直嚷嚷“咸得能齁死卖盐的”,被沈听澜追得绕着院子跑。
顾晏廷默默往砂锅里加了瓢清水,又扔了块冰糖,小火慢慢搅着。温乐瑜凑过去看,他手腕转动间,汤汁渐渐变得红亮,甜香混着肉香漫开来。“这样就不咸了。”他低声说,睫毛在眼下投出片浅浅的阴影,“你胃浅,吃不得太咸。”
吃饭时,顾晏城捧着碗,筷子一个劲往温乐瑜碗里夹排骨:“乐瑜嫂子你吃这个,我哥炖的,比听澜姐做的黑炭好吃!”
沈听澜踹了他一脚,自己却夹了块最大的肋排放进温乐瑜碗里:“别听他的,你尝尝这个,我特意挑的带脆骨的,香!”
温乐瑜小口啃着排骨,甜丝丝的酱汁裹着酥烂的肉,暖得从舌尖一直热到心口。她偷偷看了眼顾晏廷,对方正低头给她挑鱼刺,侧脸在油灯下显得格外柔和。
夜里躺在床上,温乐瑜摸着枕边的竹筐,里面装着剥好的花生,颗颗饱满。院外传来沈听澜的声音:“顾晏城你再抢我被子,我就把你弹珠全倒茅坑里!”跟着是顾晏城的哀嚎:“那是我攒了半年的宝贝!”
温乐瑜忍不住笑,把脸埋进带着皂角香的枕头上。书里说她会在这个冬天病死,可现在,她穿着暖和的棉手套,捧着甜滋滋的红薯,身边有吵吵闹闹的闺蜜,还有会给她编竹筐、调汤汁的顾晏廷。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竹筐粗糙的篾条上,竟闪着细碎的光。温乐瑜想,管它什么早死结局,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就赚一天。明天要跟着顾晏廷学编竹筐,要和沈听澜去拾柴,还要记得提醒顾晏城,别再把弹珠藏进灶膛里——上次差点把锅烧漏了呢。
至于书里写了什么,谁还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