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续篇 第二十二章 论坛承薪火,小众绽光芒
盛夏的北平,“丝路文明青少年论坛” 在 “全球华夏文明数字馆” 的报告厅拉开帷幕。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三百多名青少年代表齐聚一堂,每个人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都加载着数字博物馆的 “实时协作界面”—— 屏幕上,撒马尔罕古城的数字模型正被不断标注新的细节,泉州沉船的瓷片故事区新增了十多条来自不同国家的补充考证,连之前鲜为人知的非洲桑海帝国丝路文物,也在青少年的自发传播下,有了专属的数字展示板块。
“我们今天讨论的不只是文物保护,更是文明的未来。” 林晓雅作为论坛发起人,站在台上举起平板电脑,“大家看,这是我们团队上个月发现的桑海帝国玻璃器数字模型 —— 它的制作工艺里,既有西非本土的砂芯技术,又融入了中国瓷器的施釉手法,这说明古代丝路的文明交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入。但这样的小众文明文物,全球还有很多因为缺乏关注而面临消失,我们该如何用数字技术守护它们?”
台下立刻响起热烈的讨论声。非洲少年卡玛尔率先起身,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是我祖父收藏的桑海帝国贸易账簿,上面记载了玻璃器与中国瓷器的交换记录。我们可以发起‘小众文明数字抢救计划’,组织青少年深入丝路沿线的小众文明聚居地,用数字技术记录他们的文物、技艺和故事,再上传到数字博物馆。”
墨西哥少年卡洛斯紧接着补充:“我们可以在数字博物馆里开设‘小众文明实验室’!比如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现在只有少数专家能解读,我们可以邀请学者录制教学视频,开发互动学习工具,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象形文字的破译与传承中。就像东巴文的保护那样,让小众文字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
论坛期间,这样的创意不断涌现。青少年代表们分组制定了 “小众文明数字抢救计划” 的实施方案:第一阶段,聚焦丝路沿线的桑海帝国、粟特、吐火罗等小众文明,组建跨国调研小队;第二阶段,开发 “轻量化数字采集工具”,让没有专业设备的青少年也能通过手机拍摄、录音,完成基础的文物与故事记录;第三阶段,在数字博物馆开设 “小众文明专区”,用动画、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小众文明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让所有人惊喜的是,论坛刚结束,就有来自十五个国家的两百多名青少年报名加入调研小队。埃及的阿米娜带着团队前往苏丹,记录古代努比亚王国的丝路墓葬壁画;印度的拉吉则深入拉贾斯坦邦,用手机拍摄民间艺人制作传统丝路地毯的全过程;中国的和小雨则回到丽江,与纳西族东巴祭司合作,将东巴古籍中记载的丝路贸易故事,翻译成多语言并制作成数字音频,上传到 “小众文明专区”。
“以前总觉得小众文明离我们很远,” 和小雨在数字博物馆的线上分享会上说,“知到我跟着东巴祭司整理古籍,才发现纳西族的马帮曾沿着茶马古道,将东巴纸、刺绣带到中亚,再把那里的宝石、织物带回丽江。这些故事不应该被埋没,而数字博物馆,就是让它们被全世界听见的最好平台。”
就在青少年们如火如荼推进 “小众文明数字抢救计划” 时,联盟总部举办了一场特殊的 “经验交接会”。林仲书、马占山、段世雄等老一辈护宝者,带着珍藏多年的护宝笔记、手绘地图、文物修复工具,来到数字博物馆,与青少年代表们分享当年的护宝经历。
“这是 1942 年我们在敦煌保护壁画时用的修复刀,” 林仲书颤抖着拿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刀,“那时没有数字技术,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清理壁画上的积沙,用熬制的糯米浆修补裂纹,生怕弄坏一丝一毫。现在有了你们的数字技术,能更精准地保护文物,还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们,我们这些老人,打心底里高兴。”
马占山则翻开一本泛黄的护宝笔记,上面详细记录着当年在秦岭追查黑石会的路线:“你们现在用数字地图定位遗址,我们当年靠的是牧民的指引和自己的脚印。但不管技术怎么变,护宝的初心不能变 —— 那就是守住文明的根,不让祖宗留下的宝贝被破坏、被遗忘。”
青少年们认真听着,有的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有的用手机拍下护宝工具和笔记,计划将这些珍贵的 “护宝记忆” 也数字化,上传到数字博物馆的 “护宝者专区”。“这些故事比任何教材都珍贵,” 林晓雅捧着笔记,眼眶泛红,“它们让我们知道,今天的数字守护,是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我们更要把这份初心传承下去。”
随着 “小众文明数字抢救计划” 的推进,数字博物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将其列为 “全球小众文明保护示范平台”,还拨款支持青少年调研小队的工作;不少国家的教育部也将数字博物馆的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到多元的丝路文明。
最令人动容的是来自粟特后裔的反馈。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附近的粟特家族,通过数字博物馆看到了青少年上传的粟特文贸易契约数字模型后,主动联系联盟,愿意将家族珍藏的十多件粟特丝路文物捐赠给数字博物馆,还派家族中的长者录制了粟特语的文物讲解音频。“我们的文字和文化,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了解了,” 粟特长者在视频连线中说,“看到你们这些孩子愿意花时间守护它们,我们觉得很欣慰。希望通过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粟特人在丝路上的故事。”
深秋时节,“全球丝路文明数字博物馆” 迎来了上线一周年庆典。庆典当天,数字博物馆的注册用户突破两千万,收录的文物数字模型超过五万件,涵盖了丝路沿线五十多个文明的遗存。庆典的压轴环节,是 “护宝者纪念碑” 的揭幕 —— 纪念碑上,林仲书、马占山等老一辈护宝者的名字,与林晓雅、卡玛尔、卡洛斯等青少年护宝者的名字并列,下方刻着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八个大字。
夕阳下,林晚秋和沈青崖带着老一辈护宝者和青少年代表,站在纪念碑前。林仲书握着林晓雅的手,轻声说:“以后的路,就交给你们了。”
林晓雅用力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数字馆大楼 —— 那里的灯光依旧明亮,青少年们还在忙着更新小众文明的数字资料,回复来自全球用户的提问。她知道,文明的守护之路没有终点,只要还有小众文明需要被看见,还有文物故事需要被讲述,还有青少年愿意接过护宝的接力棒,这份 “薪火相传” 的信念,就会永远燃烧。
夜色渐深,数字博物馆的 “文明星球” 在屏幕上缓缓旋转,新增的小众文明光点像一颗颗新星,在星球表面闪耀。它们或许不如长安、罗马的文明那样耀眼,却同样是丝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值得被守护、被传承。
护宝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从老一辈的徒步护宝到青少年的数字守护,从大众文明的传播到小众文明的抢救,从国内的协作到全球的共护,这份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热爱与坚守,终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永远闪耀,永不熄灭。而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这句话,也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永恒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