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基地的生活区,与外界想象的紧张刺激截然不同,更像是一座运行精密的蜂巢内部,安静、有序,甚至有些枯燥。厚重的合金墙壁隔绝了所有信号,也隔绝了时间的流逝感。林长青和苏雨晴被安置在一个简洁而功能齐全的套间内,等待安全警报的解除。
几天过去,没有枪战,没有追捕,只有偶尔从通风系统传来的、几乎微不可闻的基地内部运转的低沉嗡鸣。但这种绝对的安静,反而更让人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高度戒备的压力。
林长青大多时间坐在靠墙的书桌前,面前摊开着空白的稿纸,指尖无意识地把玩着一支铅笔。他的目光有些游离,似乎穿透了厚重的墙壁,望向了更遥远的地方。苏雨晴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翻阅着基地提供的、已过时数日的内部报刊,偶尔抬头看看林长青的背影,眼神平静而带着理解。
他们很少交谈,但一种无声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她知道,他并非在担忧眼前的困境,而是在消化测试场那一幕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思考着“曙光之钢”之后,那条已然展现在他面前的、更为广阔也更为艰险的道路。
这天傍晚,套间的门被轻轻敲响。门外站着的是赵总工,他身后没有跟随其他人。
“林总,苏总,打扰了。”赵总工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他手里拿着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深灰色文件袋。
他将两人引到小会议桌旁坐下,没有寒暄,直接将文件袋推到林长青面前。
“外面的‘苍蝇’已经被清理干净了,线索指向几个熟悉的境外‘技术咨询’公司。”赵总工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们很清楚,这不会结束。‘曙光之钢’的意义,决定了你们今后,将始终处于某些目光的焦点之下。”
林长青默默点头。从他接下那份绝密需求开始,他就已经有了觉悟。
赵总工指了指那个文件袋:“这是两份协议。一份,是最高级别的‘技术安全保障协议’,签署后,你和你的直系亲属,以及‘长青科技’核心研发团队,将纳入国家技术专家保护体系。另一份,”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长青脸上,“是长期供货合同,关于‘曙光之钢’及其后续衍生型号的。利润方面,国家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功臣。”
林长青伸出手,指尖触碰到文件袋冰凉的表面。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抬头看向赵总工:“只有这些吗?”
赵总工深深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混合着赞赏与凝重的神色:“不。还有一份责任。”他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金属般的质感,“一份一旦签署,就意味着你的知识、你的能力、乃至你未来的研究方向,都将与国家的战略需求更深度绑定的责任。你将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家或科学家,林长青同志。”
“同志”这两个字,他咬得很重。
林长青缓缓吸了一口气。他明白这份文件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保护和订单,更是一道无形的界限,也是一副更为沉重的担子。跨过这一步,他个人的命运将真正与国家的命运齿轮紧密咬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苏雨晴。苏雨晴也正看着他,她的眼神清澈而平静,没有劝阻,没有担忧,只有全然的信任与支持。无论他做出何种选择,她都会在他身边。
林长青收回目光,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打开了文件袋,取出了里面薄薄的几页纸。协议条款清晰而严谨,保护措施周密,责任义务明确。他拿起桌上那支仿佛早已为他准备好的钢笔,拧开笔帽,在需要签名的地方,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苏雨晴也接过属于她的那一份附属保密协议,同样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镁光灯。只有冰冷的纸张,沉重的钢笔,和对面一位老将军见证下,无声的誓言。
赵总工看着两人签完字,脸上露出一丝真正的、带着欣慰的笑容。他收起文件,站起身,再次向林长青伸出了手:“欢迎加入,林长青同志。”
这一次,林长青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另外,”赵总工松开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关于你之前提到的,那个‘量子自旋冰衬底’的构想,以及那个境外实验室的邀请……最高指挥部经过评估,认为风险与机遇并存。具体如何接触,安全部门会制定详细方案。你需要做好准备,这可能会是你下一个‘硬骨头’。”
林长青目光一凝,点了点头:“明白。”
赵总工离开了,房间里再次只剩下林长青和苏雨晴两人。桌上那份空文件袋静静地躺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一切都不同了。
林长青走到窗边——这扇窗是假的,外面是模拟的自然风光投影。他看着那逼真的、却毫无生气的蓝天白云,缓缓说道:“以后的路,可能更不好走了。”
苏雨晴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轻声回应,语气却斩钉截铁:“路再难,一起走。”
林长青侧过头,看着她被投影光柔和勾勒的侧脸,心中那片因肩负重任而泛起的波澜,渐渐平息,化作一片深沉的、名为“守护”的海洋。
无声的授勋,授予以知识为剑、以责任为甲的重任。一份印着庄严国徽的保密文件,如同一枚无形的勋章,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也清晰地指明了他未来必将跋涉的、通往星海深处的征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