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语”项目的成功签约,如同在NERIc的南美征途上插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消息传回国内,在能源和财经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林辰以其独特的“刚柔并济”策略,不仅拿下了资源,更树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掠夺式开发的合作模式,赢得了不少赞誉。然而,正如林辰所预料,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来自暗处的箭矢便已破空而至。
首先发难的,是国内。
就在林辰团队还在阿根廷处理“风之语”项目后续事宜时,一份由某内部参考刊物刊登的、未署名但措辞严厉的评论文章,被摆上了高层领导的案头。文章标题为《警惕国企海外投资中的“新式”风险》,矛头直指NERIc和林辰。
文章并未直接否定“风之语”项目本身,而是以一种看似客观理性的笔调,提出了几点“担忧”:
其一,质疑NERIc与外国私人家族成立合资公司且占小股的商业模式,认为这“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流失和控制权旁落”,是“为了达成交易而进行的过度让步”。
其二,抨击林辰承诺将大部分利润留在当地的做法,斥之为“慷国家之慨”,是“不负责任的利益输送”,并暗示这可能存在“隐藏的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链条”。
其三,将林辰在萨尔塔高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共建”理念,曲解为“不务正业”、“用国家资本为他人做嫁衣”,质疑其偏离了国企“保值增值”的核心目标。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深谙体制内的话语体系,每一句质疑都扣着“国有资产流失”和“政治责任”这两顶大帽子,其杀伤力远超之前那些泛泛而谈的财经评论。文章末尾,还“意味深长”地提及“个别领导干部在海外工作中作风独断,需要加强监督”。
几乎在同一时间,由郑守仁旧部势力影响下的某个部门,启动了对NERIc成立以来所有海外投资项目,特别是“风之语”项目的“合规性审查”。审查的理由冠冕堂皇——“确保海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防范风险”,但其时机和针对性不言而喻。
“林董,国内的风向不太对劲。”NERIc总部坐镇的副总张为民通过加密线路紧急汇报,语气沉重,“审查组下周就要进驻集团,要求调阅所有与‘风之语’项目相关的决策记录、谈判纪要和财务文件。那篇文章也在小范围流传,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酒店房间里,林辰听着汇报,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走到窗边,看着这座南美都市的繁华夜景,眼神平静无波。
“知道了。”他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沉稳得令人心安,“配合审查,所有文件如实提供。记住,我们的一切决策,都经过集团党组集体研究和上级备案,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风之语’项目的合作模式,是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和长远战略利益做出的最优选择,其商业逻辑和风险管控措施都是完备的。”
他顿了顿,语气转冷:“至于那篇文章,不必公开反驳,越描越黑。把我们项目的详细评估报告、特别是关于技术投入、风险对冲以及长期回报预测的权威分析,整理成一份内部说明材料,直接呈送相关领导和监管部门。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我明白。”张为民应道,随即又有些担忧,“但是林董,这次来者不善,我担心他们会鸡蛋里挑骨头,无限放大一些细节问题……”
“清者自清。”林辰打断他,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NERIc做的是为国家谋资源、为民族争未来的事业,行得正,坐得直。只要我们自身过硬,就不怕任何审查和质疑。你稳住集团内部,告诉大家,正常工作,不必自乱阵脚。”
结束与张为民的通话,林辰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郑守仁旧部抓住“风之语”项目大做文章,其目的绝不仅仅是给他个人找麻烦,更是想借此打击NERIc的发展势头,甚至影响国家既定的能源海外战略。这是一场发生在内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必须反击,但不能硬碰硬。他需要更巧妙的方式,来化解这场危机。
他接通了“潜渊”的通讯。
“两件事。第一,深挖那篇匿名文章的作者背景,以及推动此次‘合规性审查’背后的具体人物和动机,我要知道是谁在主导,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第二,收集整理国际知名矿业公司(如必和必拓、力拓等)在海外与当地资本合作的各种模式案例,特别是那些同样采用小股东、技术入股或社区共建模式的成功范例。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找到他们当初决策时的内部评估文件或公开声明作为佐证。”
他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和成功案例,来证明NERIc模式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将对方的“帽子”顶回去。
做完这些部署,林辰感到一丝疲惫。他拿起手机,翻看着罗蔷蔷发来的孩子们的照片和视频。承志在幼儿园运动会上得了跑步第一名,举着奖牌笑得见牙不见眼;守玉则安安静静地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据罗蔷蔷说,画的是“爸爸在很高很高的山上”。
看着儿女天真烂漫的笑容和妻子温柔的陪伴,林辰心中的阴霾被驱散了不少。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为了让这片土地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吗?
这点风浪,击不垮他。
几天后,“潜渊”传来了初步调查结果。那篇匿名文章的作者,与郑守仁曾经主管的智库的一名资深研究员关系密切。而推动审查的部门内,一位关键副司长,曾是郑守仁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线索清晰地指向了那个盘踞在体制内的、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集团。
同时,关于国际矿业公司合作模式的案例也收集齐全。大量事实表明,在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的今天,与当地资本合作、共享利益、注重社区和环保,已是全球矿业巨头开拓海外市场的普遍策略和成功关键。NERIc的模式非但不是另类,反而是顺应国际潮流的明智之举。
林辰立刻指示战略部和公关部,将这些案例和分析,以“内部学习参考资料”的形式,巧妙地传递给更高层的决策者以及关心此事的权威专家学者。他不需要自己去辩解,让事实和权威的声音去说话。
就在他沉着应对国内暗箭的同时,南美这边,“兀鹰资本”果然如他所料,加快了在其他盐湖项目的争夺步伐,并且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厚,甚至有些不计成本。
“老板,‘兀鹰资本’似乎在用速度和高价,试图在我们站稳脚跟之前,尽可能多地圈占资源。他们的资金实力非常雄厚。”“潜渊”汇报。
林辰看着地图上被“兀鹰资本”重点标记的几个项目,眼神深邃。对手改变了战术,从精准狙击变成了快速横扫。这背后,是否也与国内针对他的审查有关?是想让他内外交困,无力他顾?
他冷笑一声。这种伎俩,对他无效。
“通知国际业务部,调整策略。对于‘兀鹰资本’志在必得、溢价过高的项目,我们可以暂时放手,避免陷入非理性的价格战。把精力集中在那些他们忽略的、或者我们具备独特技术优势的项目上。同时,加快对非洲和中亚后备资源的评估和接触。”
他不能跟着对手的节奏走。必须坚持自己的战略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暗箭袭来,磐石不移。林辰站在南美的土地上,一边抵御着来自国内的明枪暗箭,一边从容布局着全球的资源棋局。
他知道,真正的强者,不仅能攻城略地,更能守住本心,化解危机。这场内外交织的考验,将使他和他执掌的NERIc,变得更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