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林辰有条不紊的康复和“华夏俱乐部”的深度整合中悄然流逝。转眼已是初夏,林宅院子里的海棠花早已谢去,换上了郁郁葱葱的绿叶,在阳光下投下清凉的阴影。
林辰的身体恢复得极好,连主治医生都感叹他异于常人的愈合力。左臂活动已基本无碍,只是阴雨天还会有些酸胀。更重要的是,他整个人的精气神仿佛经历了一次淬炼,变得更加内敛深沉,举手投足间,那种久居上位的掌控感愈发自然。
他没有急于返回海州,而是选择留在京城,利用这段相对“清闲”的时间,做两件事:一是彻底梳理和巩固“华夏俱乐部”的内部架构与资源;二是更深层次地融入和借重罗老、林老,以及苏星河外公、亚瑟干爷爷那边若隐若现的庞大网络。
这天下午,他正在书房里审阅慕容晚晴发来的关于整合赵家遗留资产的最终报告,门外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
门被推开,进来的是李文博,他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辰哥,有动静了。”李文博压低声音,将一份薄薄的、没有标题的打印文件放在林辰桌上。
林辰放下手中的报告,拿起那份文件。上面只有几行简短的文字和几个名字。
“这么快?”林辰挑了挑眉,有些意外。文件上列出的是几个关键厅局级岗位的拟任人选,其中有两个名字后面标注着小小的“俱乐部关联”记号。这意味着,通过李文博这段时间的运作,“华夏俱乐部”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更实权的部门。
“比预想的顺利。”李文博笑道,“赵家倒台空出的位置不少,盯着的人多,但咱们准备充分,给出的‘筹码’也够分量。加上罗老和林老那边默许……水到渠成。”
林辰微微颔首。这就是罗老所说的“借势”和“团结力量”。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是一个正在成型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同盟。这些位置上的人,未来将成为他在更高层面推行理念、落实政策的助力。
“做得干净点,不要留下任何把柄。”林辰将文件递还给李文博,“人选确定后,找机会,我私下见一见。”
“明白。”李文博收起文件,神色严肃地点头。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安排自己人,更是要确保这些“自己人”与俱乐部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能够形成合力。
李文博离开后,林辰沉思片刻,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罗蔷蔷。
“蔷蔷,晚上约一下发改委的李副主任,就说我私人感谢他前段时间对海州港项目的关心。”林辰说的这位李副主任,是之前苏晓宁报告中提到过的、在港口项目审批中给予过便利,且与俱乐部有间接联系的一位官员。这种不涉及核心利益的私人往来,是维系关系、传递信号的常见方式。
“好的,我来安排。”罗蔷蔷立刻应下。她现在不仅是林辰的生活伴侣,更是他最得力的行政助手和关系协调人,很多不便由林辰直接出面的联络,都由她以“蔷薇资本”总裁或林辰未婚妻的身份代为处理,效果往往更好。
放下电话,林辰走到窗边,看着庭院里洒满阳光的石板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布局,远比疾风骤雨般的斗争更为高明,也更为持久。他正在将“华夏俱乐部”从一个相对松散的情报与资本联盟,逐步改造为一个能够深刻影响政策走向、资源配置的隐形核心。
傍晚,罗蔷蔷陪同林辰,在一家隐秘的私人会所见到了那位李副主任。席间没有谈论任何敏感话题,只是闲聊京城趣闻、经济形势,以及海州未来的发展潜力。林辰举止得体,言谈间既有对前辈的尊重,又不失一方主官的格局与见识。李副主任也是人精,自然能感受到林辰释放的善意和背后蕴含的能量,态度十分热情。
临别时,林辰只是轻轻提了一句:“海州港二期规划,可能还需要李主任多多支持。”李副主任心领神会,笑着应承:“林市长年轻有为,海州的发展有目共睹,只要是符合政策、利于发展的事情,我们肯定支持。”
一句话,一个态度,彼此的目的就已达到。
回去的车上,罗蔷蔷轻声说:“这位李副主任,是个聪明人。”
“嗯。”林辰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聪明人好,知道权衡利弊。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能在规则内办事的聪明人。”
他需要的不是唯命是从的傀儡,而是拥有独立判断能力、但在关键抉择上能与俱乐部大方向保持一致的同盟者。只有这样,构建起来的体系才更具韧性和活力。
随着一个又一个类似李副主任这样的“节点”被悄无声息地连接起来,一张无形却能量巨大的网络,正在林辰的运筹下,于水面之下缓缓铺开。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拥有重生优势的个体,而是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利益集团和理念共同体的核心与旗帜。他的意志,将通过这张网络,转化成影响现实的力量。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却比任何刀光剑影都更具颠覆性。
夜深人静,林辰站在书房的全国地图前,目光深邃。地图上,以海州为起点,一条条隐形的线条正向着四面八方延伸,连接起京城、沪市、深城乃至更遥远的地方。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这张网足够密、足够结实的时候,他将拥有改变更多事情的能力。而眼下,他需要的是耐心,和继续“润物无声”的定力。
身体已然康复,力量正在汇聚。重返海州,直面更广阔天地的时刻,即将到来。而这一次,他将不再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