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咖啡厅里的暗涌与共鸣
傍晚,省委宾馆一楼的咖啡厅环境清雅,悠扬的钢琴曲流淌在空气中,稀释了几分白日的严肃与紧张。林辰选择了一个相对僻静但视野开阔的卡座,既能保证谈话的私密性,又能观察入口处的情况。张硕的警告像一根无形的刺,让他保持着高度警惕。
苏晓宁准时到来。她换下了白天的正式套裙,穿着一件剪裁得体的浅灰色羊绒衫,搭配黑色直筒裤,少了几分官场的凌厉,多了几分知性女性的温婉,但那份由内而外的自信与干练依旧夺目。她落座时,带来一阵淡淡的、清冽的香水味。
“让林市长久等了。”她微微一笑,动作自然地放下手包。
“我也刚到。”林辰示意服务员点单,两人各自要了一杯美式咖啡。
“林市长不必拘谨,现在不是正式场合,叫我晓宁就好。”苏晓宁再次强调,目光坦诚地看着林辰,“说实话,今天听你讲北苑片区,讲教育均衡,我很受触动。现在很多地方汇报工作,都喜欢报喜不报忧,把成绩说得花团锦簇,把过程描述得一帆风顺。像你这样,敢于把矛盾、困惑甚至阻力摊开来讲的,很少见。”
她的赞赏很直接,不带丝毫谄媚,更像是同行之间的专业认可。
林辰笑了笑,搅动着面前的咖啡:“可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治理的一部分,回避不了。与其粉饰太平,不如直面它,找到解决路径。北苑片区的问题盘根错节,教育公平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在碰撞中调整。”
“正是这种摸索和碰撞的过程最有价值。”苏晓宁身体微微前倾,显得很投入,“我们发改委审批项目,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宏观数据和可行性报告,但项目落地后对基层社会真正的‘撕裂’或‘融合’效应,往往缺乏细致的跟踪评估。你提到的‘最大公约数’,这个说法很形象,也很深刻。如何在发展中平衡效率与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确实是当前改革的深水区。”
她随即提出了几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涉及北苑片区改造中社会资本引入的风险管控、轮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如何系统性解决、以及如何评估这些民生投入对当地消费和内需的真实拉动效应。问题个个切中要害,显示出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宏观视野。
林辰认真倾听,然后结合海州的实践,一一予以回应。他欣赏苏晓宁这种单刀直入、聚焦问题的交流方式,这让他暂时忘却了暗处的威胁,沉浸在思想碰撞的快意中。他发现,苏晓宁不仅理解能力强,还能时常提出让他也需斟酌片刻的深层追问。
“……所以,我们认为,民生投入不能简单看作是财政支出,它更是一种对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短看是负担,长看是构筑发展的稳定器和内生动力。”林辰总结道。
苏晓宁眼中闪过欣赏的光芒,她轻轻靠回椅背,若有所思:“很有见地。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那些能立刻体现在Gdp上的‘硬投入’,却忽略了社会生态、人力资本这些‘软实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林市长,你的这些思考,应该让更多人听到。”
两人的交流超出了预定的时间,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他们从具体的政策探讨,偶尔也会延伸到对当前一些经济现象、社会心态的看法。林辰发现,苏晓宁不仅业务能力出众,视野开阔,而且言辞风趣,偶尔流露出的犀利见解,让他也暗自称赞。
“听说林市长是京城人?”苏晓宁状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算是吧。”林辰回答得有些模糊,他的家庭背景在海州是半公开的秘密,但在省城,他更希望别人关注他的工作而非出身。
苏晓宁了然地点点头,没有深究,转而笑道:“那林市长对我们滨州印象如何?比不上京城的繁华,但也算有些特色。”
“滨州很好,沉稳大气,这次来开会,感觉受益匪浅。”林辰客气地回答,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咖啡厅入口,一个穿着夹克、看似在等人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人似乎在那里停留了有一会儿,视线偶尔会扫过他这个方向。
林辰的心微微一紧,但面上不动声色,继续与苏晓宁谈笑风生。
又聊了片刻,苏晓宁看了看腕表,略带歉意地说:“时间不早了,就不多耽误林市长休息了。今天聊得很愉快,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向林市长请教。”
“苏主任太客气了,互相学习。”林辰起身,与苏晓宁再次握手。这次,他感觉到她手指纤细而有力,停留的时间似乎比正常的社交礼仪略长了半秒,但也可能只是错觉。
“叫我晓宁。”她再次纠正,笑容明媚,“下次来省城,如果方便,给我个机会尽地主之谊。”
“一定。”林辰点头应承。
望着苏晓宁离亭亭玉立的背影消失在电梯口,林辰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他重新坐下,没有立刻离开。那个夹克男的身影也已经不见了,但一种被窥视的感觉并未完全散去。
苏晓宁的主动和欣赏,是出于纯粹的工作原因,还是夹杂了其他因素?她在这个敏感时刻接近自己,是巧合,还是别有深意?
而暗处的敌人,显然没有因为他在省城而放松警惕。张硕的警告和苏晓宁的出现,像两条突然交织进来的线,让原本就复杂的省城之行,变得更加迷雾重重。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喝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与苏晓宁的这次会面,像在暗流中投下了一颗带着暖意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似乎正在将他引向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遍布风险的新方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