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无声的硝烟
市委小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关于下一阶段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的务虚会,已然变成了无声的战场。
陈海洋副书记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叶,语气从容不迫:“……所以说,发展是硬道理。‘泛亚太数字产业城’和‘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已经通过了前期专家论证,潜力巨大。一旦落地,不仅能带来数百亿的直接投资,更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为海州打造出两个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这是海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关键机遇,财政必须给予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
他说话时,目光平稳地扫过与会众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几位之前被他联络过的常委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周天明书记坐在主位,面色平静,看不出倾向。李正市长则低头记录着什么。
轮到林辰发言时,他并没有直接反驳陈海洋,而是将面前的一份材料轻轻推开。
“陈副书记提到的重大项目,对于提升海州产业能级的确意义重大。”林辰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发展要讲节奏,更要讲协调。我这里也有一组数据,想请各位同志参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截至目前,我市北苑片区尚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背街小巷未实现硬化亮化;片区内部,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位缺口预计仍在八千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为百分之六十五,但具备全科诊疗能力的不足一半。这些,是几十万市民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他没有提高声调,只是用平静的语气陈述着事实,每一个数字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
“产业升级决定城市的高度,但民生福祉决定了城市的根基是否稳固。”林辰继续道,“财政资金有限,需要统筹。我建议,在保障重大战略项目的同时,必须确保北苑片区改造、教育均衡改革等民生实事的资金需求,划定最低保障比例。否则,一边是光鲜亮丽的新区,一边是停滞不前的旧城,这不是协调发展,而是割裂社会。”
“林副市长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陈海洋放下茶杯,笑容淡了些,“发展过程中,资源有所侧重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为局部的、暂时的困难,就错失战略机遇。民生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产业机遇稍纵即逝。”
“民生无小事。”林辰迎上他的目光,语气平和却坚定,“而且,北苑片区的改造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和产业机会,比如社区服务业的提升、环保建材的应用、智慧社区的构建等。这与陈副书记强调的产业发展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协同推进。”
两人你来我往,没有激烈的争吵,但每一句话都带着分量,在会议室里碰撞。周天明书记依旧沉默地听着,手指偶尔在桌上轻轻敲击。李正市长则抬起头,目光在林辰和陈海洋之间移动,若有所思。
会议没有达成明确的决议,最终周书记只是强调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决策”。
散会后,林辰走在返回办公室的走廊上,秘书快步跟上,低声道:“林市长,刚收到消息,之前接触过的那家有意参与北苑社区文体中心运营的‘悦动体育’,刚刚正式回复,说经过评估,暂时不考虑这个项目了。”
林辰脚步未停,脸上看不出喜怒。这已经是本周内第二家在北苑项目上打退堂鼓的企业了。陈海洋的“暗示”显然起了作用。
“知道了。”他淡淡应了一句。
回到办公室,他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大院里的车辆来往。与陈海洋的较量,已经从理念之争,蔓延到了资源争夺和影响力的比拼。这是一场全方位的博弈。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是打给李文博的。
“文博,是我。”
“辰哥?难得主动打电话啊,听说你那边挺热闹?”李文博的声音带着京城子弟特有的那股懒洋洋的调子,但语气里的关切是真实的。
“是有点热闹。找你打听点事,京城那边,对地方上搞这种动辄几百亿的大项目,现在是什么风向?上面是真的大力鼓励,还是……”
李文博在那边轻笑一声:“风向嘛,自然是鼓励的。不过,老爷子前几天吃饭时还提了一句,说现在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大手笔’,债务窟窿搞得太大,后续麻烦不少。上面眼睛亮着呢,不光看你画了多大的饼,更看你吃下去消不消化得了。”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辰哥,你稳扎稳打的路子没错。那种靠堆资源、堆政策吹起来的大项目,看着光鲜,根基不稳。你那边要是需要些实在的、做长期产业的朋友,我倒是可以介绍几个,他们对那种虚头巴脑的不感兴趣,就喜欢扎扎实实做事的营商环境。”
林辰心中微微一动:“好,有机会引见一下。”
挂了电话,林辰沉思片刻。李文博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陈海洋可以造势,但最终的成败,还是要落在“实处”。他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几个名字,是几家在国内以稳健和注重社会效益着称的产业投资和运营公司。或许,该换个思路,引入这些更注重长期价值和品牌效应的合作者了。
暗流在涌动,但他手中的桨,必须划向自己认定的方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