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洋的空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涟漪逐渐扩散至海州政务的方方面面。林辰能清晰地感觉到,市政府内部原本相对顺畅的运行节奏,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滞涩。一些原本可以直接拍板的事情,现在往往需要多一轮沟通,甚至需要拿到市长办公会上进行讨论。
两人之间的理念差异,在一次次会议和文件传阅中,逐渐清晰化、公开化。
一次市长办公会,讨论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使用方案。林辰牵头制定的方案,侧重于减免税费、提供贷款贴息、建设普惠性的创业孵化平台,目的是帮助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
方案汇报完毕,陈海洋扶了扶眼镜,率先开口:“林市长这个方案,考虑得很周全,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关怀。不过……”他话锋一转,“我认为,在当前区域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那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潜在的‘独角兽’。把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效果可能不彰,不如成立一个规模更大的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精准滴灌,争取培育出几个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他拿出了一份精心准备的ppt,展示了省里和其他先进地市在产业基金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数据详实,图表精美。
“陈书记的思路确实具有前瞻性。”林辰平静回应,“培育龙头企业很重要,但海州目前的产业基础,还是以传统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为主,他们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生态的‘毛细血管’。如果‘毛细血管’大面积坏死,即便培育出一两个‘独角兽’,整个经济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我们的政策,需要兼顾‘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产业基金运作要求高,风险也不小,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和严格的风控。以我们目前的条件,大规模推开恐怕需要慎重。”
会上,支持林辰务实稳妥思路的,和支持陈海洋跨越式发展构想的,各有其人,争论颇为激烈。最终,市长采取了折中方案,大部分资金仍按林辰的方案执行,但同意划出一小部分,由陈海洋牵头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的可行性。
类似的争论,还发生在城市规划、土地出让、招商引资等各个领域。陈海洋总是能拿出高大上的理论、外地成功的案例,言语间充满了对“格局”、“能级”、“引爆点”的追求;而林辰则更关注海州的实际市情、财政承受能力以及政策落地的具体效果。
表面上看,这只是工作思路的不同,但背后,却是两种发展观和政绩观的碰撞。陈海洋渴望在任内干出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项目,快速积累政治资本;而林辰则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普惠性。
这种碰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下面的干部。一些年轻、有冲劲的干部觉得陈书记的思路“更提气”、“更有前途”;而一些经验丰富、了解海州实际情况的老干部,则更认同林市长的稳扎稳打。
市政府办公厅的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沉闷。林辰刚刚听完王猛关于近期一些工作推进阻力的汇报。
“财政局那边,原本答应优先保障北苑安置房项目的部分资金,陈书记过问后,表示要‘统筹考虑’,拨付进度就慢了下来。发改委上报的几个民生项目,在陈书记那里也卡了壳,认为‘效益不够突出’。”王猛低声说道,“下面一些局办的负责人,现在做事都有些缩手缩脚,怕不符合陈书记的要求。”
林辰揉了揉眉心,没有说话。他理解下面人的难处,一把手和二把手意见不尽一致时,最难受的就是具体办事的人。
“看来,光是埋头做事不行了。”林辰沉吟片刻,对王猛说道,“有些工作,需要更多地争取市长的支持,也要在常委会上更好地阐明我们的观点。你帮我留意一下,近期有没有合适的契机。”
机会很快来了。省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省委主要领导将亲自阅示。
这是一个在全省层面展示海州发展思路的绝佳机会。
陈海洋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闭门研讨了几天,拿出了一份报告初稿。报告洋洋洒洒数万字,重点描绘了以“国际商务区”为龙头,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经济集聚地”的宏伟蓝图,通篇充满了“新动能”、“制高点”、“跨越式”等词汇,看起来气势恢宏。
林辰看完初稿,沉默良久。报告写得很有水平,也很能吸引眼球,但他觉得,这更像是一份放在任何一个沿海城市都适用的“通用模板”,并没有真正切中海州的脉搏。
他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几个人,再次深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甚至是一些乡镇街道进行调研,与企业家、基层干部、普通市民座谈,倾听他们的困难和期盼。
回来后,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亲自动手,对报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他保留了原稿中关于长远愿景的部分,但用大量篇幅,着重分析了海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转型升级面临的特殊挑战: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创新能力不足,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激发,民生领域历史欠账较多……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海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路径:第一步,立足当前,稳住基本盘,通过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帮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集中力量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第二步,聚焦重点,培育新动能,围绕海州已有的产业基础,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几个优势领域寻求突破,而不是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大上”;第三步,才是着眼长远,规划建设像“国际商务区”这样的战略平台。
他的报告,数据扎实,案例具体,语言平实,更像是一份立足实际的“施工图”,而非飘在空中的“规划图”。
两份风格迥异的报告摆在了市长和各位常委面前。讨论异常激烈。陈海洋坚持认为自己的报告格局更大,更能体现海州的雄心壮志;林辰则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和磨合,上报省委的报告采纳了林辰报告的主要框架和核心内容,但也吸收了陈海洋报告中关于长远愿景的部分描述。
这份报告,可以看作是林辰在理念之争中,阶段性地赢得了更多支持。但林辰知道,这远不是终点。陈海洋不会轻易改变他的思路,两人在海州发展路径上的博弈,必将长期持续下去。他需要更有智慧、更有耐心地应对,确保海州这艘大船,能够沿着符合实际、利及长远的航道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