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
一声轻响,一团稳定、明亮、近乎无烟的蓝色火焰,在灯芯顶端跳跃起来!
光芒透过玻璃瓶壁和通风罩,将周围一小片区域照亮,比煤油灯更加清澈、稳定!
成功了!
自制酒精灯搭配简易通风罩,成功了!
“亮了!真的亮了!”
卫国压低声音欢呼,看着那团蓝色的火焰,眼里满是新奇和佩服。
晓梅也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有了这个,哥哥就不用再冒险用煤油灯在地窖里干活了。
幽蓝的火焰稳定地燃烧着,如同暗夜中一颗冷静的星辰,照亮了这方不足五平米的秘密天地,也照亮了林向阳眼中闪烁的、名为希望与野心的光芒。
在这颗“星辰”的照耀下,他摊开了那本俄文技术手册,那些如同天书的斯拉夫字母和精密图纸,在清晰的光线下似乎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他又翻开了“盾”字册子,里面关于结构承重、简易传动的新图示,似乎也在暗示着某种可能性。
家庭实验室,终于在这一刻,真正开始了它的使命。
林向阳拿起一支自制炭笔,在一张草稿纸上开始勾勒,试图将俄文手册上的某个局部结构,与“盾”字册子里的某种原理结合起来。
地窖里安静下来,只剩下酒精灯燃烧时细微的“嗡嗡”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兄妹三人轻浅的呼吸声。
不知过了多久,一直在门口负责“望风”的晓雨,忽然顺着小梯子滑了下来,小手拉了拉林向阳的衣角,用气声急切地说:
“哥,上面……有动静……好像有人在咱家窗户外面……站着……”
林向阳手中的炭笔猛地一顿。
幽蓝的火焰,在他骤然缩紧的瞳孔中,跳动了一下。
夏日的暮色,终究还是彻底笼罩了四合院。
林家屋内,煤油灯如豆的光芒摇曳着,将兄妹三人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拉得忽长忽短,一如他们此刻难以平静的心绪。
地窖入口的暗门已经悄然合拢,从外面看,与旁边斑驳的土墙几乎融为一体,看不出丝毫异样。
然而,门内那方不足五平米的秘密天地里,曾短暂燃烧的幽蓝酒精灯已然熄灭,只余下空气中尚未完全散尽的。
一丝若有若无的酒精与焦糊气味混合的独特印记,证明着方才那场小小的意外与随后的成功。
林向阳坐在炕沿,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
晓雨最后那句带着气音的警告——“哥,上面……有动静……好像有人在咱家窗户外面……站着……”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他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是谁?
王翠花贼心不死,夜间又来窥探?
还是……钱叔?
那个身影如同幽灵般,再次萦绕在林向阳的脑海。
他对家中那些旧书,对“盾”字册子,究竟知道多少?
今夜窗外的脚步,是否与他有关?
亦或是,街道办的人?
虽然白日的风波以“勤工俭学”的定性暂告段落,但难保没有人心存疑虑,暗中观察。
无数的猜测纷至沓来,每一种都可能带来不同的麻烦。
“大哥,”林晓梅的声音带着一丝后怕,打断了林向阳的沉思,“外面……没事了吧?”
她和卫国也听到了晓雨的警告,此刻小脸上都残留着紧张。
林向阳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他侧耳细听,窗外只有夏夜的虫鸣和远处隐约的狗吠,那可疑的动静似乎已经消失。
“应该没事了。”
林向阳站起身,走到窗边,透过糊窗纸的缝隙向外望去,院子里一片寂静,月光如水,洒在空荡荡的地面上。
“可能是过路的,或者听错了。”
他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说法安抚弟妹,但心中的警惕并未放下。
他知道,无论是谁,既然已经引起了注意,那么“家庭实验室”的存在就必须更加隐秘,今后的行动也需愈发谨慎。
地窖的通风、隔音、乃至进出频率,都需要重新规划和约束。
这次意外的窥探,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因实验室初步建成而产生的些许兴奋。
“好了,虚惊一场。”
林向阳转过身,脸上努力挤出一个轻松的笑容,“都收拾一下,准备休息吧。明天还有正事。”
他将话题引开,不希望弟妹持续沉浸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中。
“正事?”林卫国挠了挠头,他还在回味刚才地窖里酒精灯点燃那一刻的神奇。
“嗯。”
林向阳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晓梅身上,眼神变得沉静而专注,“晓梅,区里举办的全市小学生数学竞赛,就是后天了吧?”
提到竞赛,林晓梅立刻挺直了腰板,小脸上的紧张被一种混合着期待与压力的神情取代:“嗯,后天上午,在区中心小学大礼堂。”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模的正式比赛。
虽然凭借过人的心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她早已在班级和学校内崭露头角,被陈老师誉为“神童”,但面对来自全区各校的尖子生,说不紧张是假的。
“准备得怎么样了?”
林向阳走到晓梅身边,温和地问道。
晓梅从炕桌抽屉里拿出一个用旧作业本翻面订成的“习题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题型和她的解答,字迹工整清晰。
“陈老师给的练习题我都做完了,还有一些……是一些比较怪的题。”
她翻到后面几页,那里有几道题目明显超纲,涉及到了更灵活的思维应用甚至一些初中的数学思想。
林向阳接过本子,快速浏览了一下。
这些题目对于这个时代的小学生来说,确实难度颇高,考察的不仅仅是计算能力,更是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他心中暗自点头,陈老师对晓梅的期望果然很高。
“哥,有些题……我觉得好像有更简单的办法,但又说不清楚。”
晓梅指着其中一道关于“鸡兔同笼”变异题型的问题,眉头微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