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引:** 紫宸日影移朱户,太子临轩学政初。凤语轻析天下事,龙潜暗植擎天木。
**内容:**
云昭的旨意,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在东宫乃至前朝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太子云承睿,这位年近弱冠、性情温和甚至有些怯懦的储君,开始每日辰时准时出现在紫宸殿的御书房。
起初,云承睿是忐忑而拘谨的。他坐在御案下首特设的座位上,背脊挺得笔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上,听着父皇用沙哑的声音偶尔提点几句,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御案另一侧——那位身着素雅宫装,正熟练地将奏章分门别类,时而提笔蘸朱砂在纸条上写下摘要的苏才人。
云昭的身体已不允许他长时间操劳,往往坐不到一个时辰,便显疲态,剧烈咳嗽。这时,他会挥挥手,对云承睿道:“朕乏了,剩下的……苏才人,你为太子讲解。” 说罢,便在内侍的搀扶下转入后殿休息。
于是,御书房内,常常只剩下苏璃与云承睿二人。
苏璃并未因太子的身份而过分谦卑,也未因皇帝的托付而倨傲。她将挑选出的、涉及赋税、水利、边关互市等具体事务的奏章推到云承睿面前,声音平和清晰:
“殿下请看这份,关于江南漕运改道的争议。工部主张取直道,可省百里,节省运力;而地方州府则坚持绕行旧道,言称可惠及沿途三州七县民生。殿下以为,孰是孰非?”
云承睿蹙眉思索,有些迟疑地答道:“取直道……似乎更为高效,利于朝廷?”
苏璃微微颔首,却不急于肯定,而是引导道:“高效固然重要。然殿下可曾想过,绕行旧道,虽多耗些时日人力,却能让沿途数十万百姓凭借漕运补给、商贸得以维系生计?朝廷一时的‘高效’,与数十万百姓的长远‘生计’,孰轻孰重?这其中,并非简单对错,乃是取舍。”
她一边说,一边用笔在纸上勾勒出简单的路线图,标注出关键节点,将枯燥的政事化为直观的利害分析。“为政者,需知天下事难得两全,往往需权衡利弊,择其重者而行之。有时,慢一些,绕一些路,反而能让根基更稳。”
云承睿怔怔地听着,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以往太傅们教导的,多是圣贤道理、君臣纲常,何曾有人将政事如此抽丝剥茧、直指核心地剖析给他听?苏璃的话语,仿佛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书本之外,真实而复杂的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承睿对苏璃的感情,开始悄然变质。最初的敬畏和感激,逐渐掺杂了越来越多的钦佩与仰慕。他钦佩她于繁杂政务中一眼看穿本质的犀利,仰慕她讲解时那份从容不迫、智慧从容的气度。
他开始留意她翻阅奏章时微蹙的秀眉,留意她思考时无意识轻点桌面的纤指,留意她身上那缕淡淡的、不同于宫中任何妃嫔的清雅香气。每当苏璃靠近为他指点文字时,年轻的太子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耳根泛红,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这一日,讲解完一份关于如何处理突厥降部安置的棘手奏章后,云承睿忍不住由衷叹道:“苏娘娘……若非您指点,承睿只怕仍如坠云雾之中。您……您懂得真多。”
他的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依赖与倾慕。
苏璃抬眸,对上太子那清澈而炽热的目光,心中微微一叹。她如何看不出这年轻储君的心思?这并非她所愿,却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走向。她垂下眼帘,将那份倾慕隔绝在外,语气依旧平静无波:
“殿下过誉了。臣妾不过是比殿下早一些接触这些俗务罢了。殿下天资聪颖,假以时日,必能洞察秋毫,超越臣妾。”
她将批注好的奏章整理好,姿态恭谨而疏离。云承睿看着她低垂的眉眼,那完美的侧脸在透过窗棂的光线下仿佛晕着一层柔光,心中那份隐秘的情愫,如同藤蔓,缠绕得更紧了些。
御书房外,云昭在内侍的搀扶下,静静地立在廊柱的阴影里,将室内的一切尽收眼底。他看着儿子眼中那无法掩饰的光彩,看着苏璃刻意保持的距离,眼中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悄然转身离去。
**章尾:** 太子倾心慕凤才,帝心明镜照幽怀。书房日课传薪火,情丝权谋两难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