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绿韵微光”被浓密的绿荫覆盖,幸福树的繁花褪去,结出了小小的青果,庭院里的竹编秋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蝉鸣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夏日独有的乐章。陈曦正在非遗工坊指导孩子们给竹编作品上色,沈亦舟突然从外面跑进来,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陈曦!苏医生!林老师!有老朋友来看我们了!”
话音刚落,两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工坊门口——穿着简约衬衫的赵磊和长裙飘飘的李娜,他们是陈曦创业初期的伙伴,后来因个人发展离开“绿韵微光”,分别在外地从事非遗教育和公益项目管理工作。“好久不见!”赵磊笑着走上前,与陈曦三人一一拥抱,李娜则温柔地看着孩子们:“这里变化真大,比我记忆中热闹多了。”
“系统提示:捕捉到‘老友重逢’温馨场景,【幸福记录模式】启动实时记录——”意识中响起温润的提示音,陈曦放下手中的颜料笔,眼中满是惊喜与感动:“你们怎么突然来了?事先也不打个招呼!”
庭院闲谈:岁月变迁,初心未改
大家移步到庭院的树荫下,苏医生泡上了清热解暑的花草茶,林砚舟端来孩子们刚制作的竹编小点心,沈亦舟则忙着给老友们拍照,糯米和黑豹温顺地趴在一旁,时不时用脑袋蹭蹭赵磊的腿,像是在欢迎老朋友的到来。
“我们这次是来本地参加公益论坛,特意绕路过来看看,”赵磊喝了一口花草茶,环顾着庭院,感慨道,“还记得四年前,这里还是一间破旧的厂房,只有几台简陋的竹编工具,现在居然变得这么漂亮,还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真为你们高兴。”
李娜点点头,目光落在幸福树上:“我还记得这棵幸福树,是我们一起从花鸟市场买回来的,当时还只有半人高,现在都长得这么茂盛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提起往事,陈曦心中满是感慨:“是啊,那时候条件真的很艰苦,我们四个人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还要熬夜准备材料、申请项目资金。有一次,为了凑齐工坊的租金,我们连续一个月吃泡面,赵磊你还因为过度劳累发烧了。”
“我记得那件事!”赵磊笑着说,“当时李娜还特意炖了鸡汤给我补身体,结果被我们几个人抢着喝完了。现在想想,那些苦日子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林砚舟补充道:“还有第一次举办公益义卖,我们顶着烈日在街头摆摊,一整天只卖出了三件作品,收入还不够买水喝。李娜当时还差点哭了,说对不起大家的努力。”
李娜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候确实觉得很委屈,但现在回头看,正是那些艰难的经历,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成果。看到‘绿韵微光’获得国家级荣誉,我们真的太骄傲了。”
“系统提示:记录到‘往事回忆’温暖瞬间——老友相聚,畅谈过往,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初心与羁绊。幸福旁白:最好的友情,是无论相隔多远、时隔多久,再次相见依然如故;最美的回忆,是一起经历过风雨,一起见证过成长。”
孩子们好奇地围在一旁,听着大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乐乐忍不住问:“赵叔叔,李阿姨,你们以前也和陈姐姐一起教小朋友编竹编吗?”“是啊,”赵磊摸了摸乐乐的头,“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多孩子,我们只能一对一地教,现在看到你们这么多小朋友一起学习非遗,真的很欣慰。”
参观工坊:非遗传承,薪火相传
茶过三巡,陈曦提议带赵磊和李娜参观升级后的非遗工坊。走进工坊,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竹编工具、五颜六色的羌绣丝线、精致的剪纸作品,孩子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有的编织竹编,有的刺绣,有的剪纸,一派热闹而有序的景象。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赵磊看着工坊里的设备,感慨道,“以前我们只有几张简陋的桌子,现在居然有了这么多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还有专门的展示区和创作区。”
李娜驻足在孩子们的作品展示架前,看着上面陈列的竹编保温杯套、羌绣围巾、剪纸书签,眼中满是赞叹:“这些作品比我们那时候精致多了,孩子们的手艺真厉害!”她拿起一个竹编小灯笼,上面编织着复杂的花纹,“这个是乐乐编的吧?比我当年编的好多了!”
乐乐骄傲地说:“李阿姨,我还会编更复杂的竹编作品呢,我可以教你!”“好啊,”李娜笑着说,“等会儿一定要向你请教。”
林砚舟向老友们介绍了工坊的发展:“现在我们的非遗课程涵盖了竹编、羌绣、剪纸、广彩等多个门类,还开发了‘非遗+康复’的特色课程,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成长。这些工具都是我特意定制的,适合孩子们的小手操作。”
沈亦舟则带着大家来到照片墙前,上面展示着“绿韵微光”的发展历程:从破旧厂房到庭院工坊,从几名儿童到上千名孩子,从默默无闻到国家级荣誉,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成长与变迁。“这些照片都是我拍摄的,”沈亦舟说,“我想把‘绿韵微光’的故事永远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努力与坚守。”
赵磊和李娜看着照片墙,眼中满是感动。“看到你们把非遗传承和特殊儿童帮扶做得这么好,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赵磊说,“我现在在外地从事非遗教育工作,经常会向学生们讲述‘绿韵微光’的故事,鼓励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李娜点点头:“我负责的公益项目也借鉴了你们的‘非遗+公益’模式,帮助了很多困境儿童。这次回来,就是想向你们学习更多经验,把公益事业做得更好。”
“系统提示:记录到‘薪火相传’温暖瞬间——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公益精神在分享中传递。幸福旁白:最好的成果,不是独自享有,而是分享经验、帮助他人;最美的传承,是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为热爱的事业奋斗。”
动手创作:重拾旧艺,共享时光
参观完工坊,孩子们热情地邀请赵磊和李娜一起体验非遗创作。乐乐拿出竹编材料,教赵磊编织小挂件;小宇拿出羌绣丝线,教李娜刺绣简单的花纹;朵朵则给他们分发剪纸工具,让他们一起剪爱心。
赵磊拿起竹丝,笨拙地模仿着乐乐的动作,竹丝总是不听使唤,引得孩子们阵阵欢笑。“好久没编了,手艺都生疏了,”赵磊笑着说,“还是乐乐厉害,比我当年学得快多了。”乐乐认真地说:“赵叔叔,没关系,我慢慢教你,编多了就熟练了。”
李娜则跟着小宇学习刺绣,她的动手能力很强,很快就掌握了基本针法,绣出了一朵小小的太阳花。“小宇,你教得真好,”李娜笑着说,“这朵太阳花绣得怎么样?能及格吗?”小宇点点头:“李阿姨,你绣得很好看,比我第一次绣的好多了!”
陈曦、苏医生、林砚舟、沈亦舟也加入进来,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创作一边聊天。陈曦和李娜聊着女性在公益事业中的坚守与成长,苏医生和赵磊交流着特殊儿童康复的经验,林砚舟和沈亦舟讨论着非遗作品的创新与推广,庭院里充满了温馨与欢乐的氛围。
“系统提示:记录到‘动手创作’温馨瞬间——重拾旧艺,共享时光,动手的快乐中藏着友情的温暖。幸福旁白:最好的相聚,不是寒暄客套,而是一起做喜欢的事,在协作中回忆过往,在欢笑中珍惜当下。”
沈亦舟的相机不停闪烁,记录下这温馨的画面:赵磊跟着乐乐学竹编的认真模样、李娜和小宇一起刺绣的温馨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的欢乐瞬间,还有糯米和黑豹趴在一旁陪伴的温顺模样。这些画面,将成为“绿韵微光”幸福档案中最珍贵的一页。
晚餐时光:美食相伴,畅谈未来
傍晚时分,大家一起动手准备晚餐。陈曦和李娜在厨房洗菜、切菜,苏医生负责烹饪,林砚舟和赵磊则带着孩子们在庭院里烧烤,沈亦舟则忙着拍摄这热闹的场景。
餐桌上的菜肴丰富多样,有苏医生精心烹饪的家常菜,有林砚舟和赵磊烤的肉串和蔬菜,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沙拉和甜点。糯米和黑豹也得到了专属的狗狗零食,乖乖地趴在餐桌旁,等待着大家的投喂。
晚餐时,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畅谈未来的规划。赵磊说:“这次回来,看到‘绿韵微光’的发展,我深受启发。我想邀请你们到我们那边举办非遗公益讲座,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和特殊儿童帮扶的重要性。”
李娜点点头:“我也想和你们合作,开展‘非遗公益交流’活动,让我们帮扶的困境儿童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非遗、交流成长,让公益的力量跨越距离。”
陈曦笑着说:“我们非常愿意合作!‘绿韵微光’的初心就是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帮助更多特殊儿童。未来,我们还计划在全国建立更多分中心,希望能和你们携手,让非遗公益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林砚舟补充道:“我们可以共同开发非遗课程,共享教学资源,让更多孩子受益。我还可以设计一些适合两地孩子共同创作的非遗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沈亦舟说:“我可以拍摄一部‘非遗公益交流’纪录片,记录下两地孩子的成长与互动,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合作,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系统提示:记录到‘畅谈未来’坚定瞬间——老友相聚,不仅是回忆过往,更是共谋未来,让友情在合作中升华。幸福旁白:最好的友情,是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最美的未来,是携手同行、共创辉煌。愿我们在公益的道路上继续并肩作战,让非遗文化传承不息,让爱与温暖永远传递。”
孩子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和外地的小朋友一起编竹编!”“我想教他们绣羌绣!”“我想把我的剪纸作品送给他们!”
尾声:不舍告别,约定重逢
夜色渐深,离别的时刻悄然来临。赵磊和李娜依依不舍地与大家告别:“这次回来真的太开心了,看到你们的发展,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以后我们一定要常联系,多合作!”
陈曦握着他们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一定要常来看看我们,‘绿韵微光’永远是你们的家。期待我们的合作,一起把非遗公益事业做得更好!”
孩子们也纷纷送上自己制作的非遗作品:乐乐给赵磊送了一个竹编挂件,小宇给李娜送了一个羌绣香囊,朵朵给他们送了剪纸爱心,希望他们能常回来看看。
赵磊和李娜接过孩子们的礼物,感动得眼眶湿润:“谢谢孩子们,我们一定会好好珍藏这些礼物,也一定会常回来的。祝你们健康成长,祝‘绿韵微光’越来越好!”
沈亦舟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温馨的全家福。照片里,大家站在幸福树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糯米和黑豹趴在一旁,像是在为老友送别。
“系统提示:今日‘老友来访’幸福记录完成。幸福总结:老友相聚,是岁月的馈赠,是友情的见证;畅谈过往,是对初心的回望,是对坚守的肯定;共谋未来,是对梦想的追求,是对公益的执着。愿这份珍贵的友情永远保鲜,愿我们在非遗公益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同行,让‘绿韵微光’的故事,在友情的陪伴与支持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赵磊和李娜的车渐渐驶离“绿韵微光”的庭院,孩子们挥舞着小手,大声喊着:“赵叔叔,李阿姨,再见!一定要再来呀!”陈曦四人站在庭院里,望着车远去的方向,心中满是不舍与期待。
幸福树的枝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老友送别,也像是在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月光洒在庭院里,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孩子们送的非遗作品,让它们在夜色中依旧闪耀着温暖的光芒。未来的日子里,“绿韵微光”的家人们将继续坚守初心,与老友们携手同行,在非遗公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友情延续,让幸福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