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树”的新芽还在春风中舒展,陈曦的意识里再次响起温和的系统提示音:“触发温情支线任务——参加老友聚会。任务核心:邀约五年公益路上结识的核心老友,回到羌寨民宿小院,举办一场无主题、无流程的纯粹聚会,重温并肩作战的时光,共话未来的温暖期许。任务无硬性指标,愿情谊在岁月中沉淀,温暖在陪伴中延续。”
看到任务提示,陈曦嘴角不自觉上扬。五年公益路,他们不仅收获了事业的圆满,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彼此牵挂的老友——有始终支持基金会的合作企业负责人,有坚守非遗传承的老艺人,有一起奔走在乡村的志愿者骨干,还有见证他们成长的羌寨乡亲。这场聚会,不是任务,而是对这份珍贵情谊的最好回馈。
邀约老友:一纸手信,一份牵挂
“咱们的聚会,不要发冰冷的电子邀请,要用最朴实的方式,让老友们感受到我们的诚意。”陈曦提议道。四人一拍即合,决定亲手制作邀约手信,每一份都融入非遗元素与专属回忆,让邀约本身成为一份温暖的礼物。
林砚舟负责制作手信的载体——竹编信封。他选用柔软的竹丝,编织出小巧精致的信封,每个信封上都根据老友的特点,编织着不同的图案:给企业负责人的信封上编着“携手共赢”的字样,给非遗老艺人的编着对应的非遗技艺符号,给志愿者的编着“微光同行”的图案,给羌寨乡亲的则编着羌寨碉楼的剪影。
陈曦则带着孩子们,用羌绣绣制邀约卡片。卡片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而真挚的话语:“亲爱的老友,羌寨的春风又吹绿了幸福树,民宿的小院已备好清茶与饭菜,盼与你重聚,聊聊那些年的故事,说说未来的心愿。”每张卡片上,还绣着一片小小的“幸福树”新芽,寓意情谊长青。
苏医生则在卡片背面,用娟秀的字迹写下老友们的专属回忆:“致王总,还记得五年前基金会成立之初,你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笔资金让我们的第一堂非遗公益课得以顺利开展;致李师傅,你手把手教孩子们竹编技艺的模样,是公益路上最动人的风景;致张志愿者,贵州乡村的暴雨中,你和我们一起守护非遗材料包的身影,我们始终铭记……”
沈亦舟则为每位老友准备了一张老照片——那是五年间与老友们并肩作战的瞬间:有一起为乡村学校搭建课堂的合影,有一起见证非遗产品上线的笑脸,有一起在“幸福树”下许下心愿的定格。照片被精心装在竹编相框里,背面贴着一张小小的“幸福树”新芽贴纸。
手信制作完成后,四人亲自提笔,写下老友们的名字,小心翼翼地装入竹编信封,寄往全国各地。“这份手信,承载着我们的牵挂与诚意,希望老友们收到后,能感受到这份温暖,抽出时间回到羌寨聚一聚。”陈曦说道。
不出所料,老友们收到这份特别的邀约后,纷纷响应。企业负责人王总推掉了重要的商务会议,非遗老艺人李师傅收拾好自己的得意作品,志愿者张姐提前安排好工作,羌寨的乡亲们则开始筹备聚会的食材,大家都带着满心的期待,奔赴这场跨越山海的情谊之约。
小院相聚:烟火缭绕,情谊绵长
聚会当天,羌寨的民宿小院格外热闹。院子里的竹编凉席上摆满了桌椅,桌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自制的果干和温热的羌寨米酒,墙角的炭火上炖着鲜香的野生菌鸡汤,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与淡淡的竹香。
“陈曦、苏医生、林老师、沈老师,我们来啦!”随着一声熟悉的呼喊,志愿者张姐带着几位当年一起奋战的志愿者骨干走进小院。四人立刻迎了上去,紧紧拥抱在一起。“好久不见,你还是老样子!”“是啊,没想到一晃五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又聚在一起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各自的近况,回忆着当年的趣事,笑声不断。
陆续地,老友们纷纷抵达。企业负责人王总带来了最新的公益合作方案,非遗老艺人李师傅带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竹编作品,羌寨的乡亲们带来了自家熏的腊肉、种的青菜,小院里挤满了熟悉的身影,洋溢着温暖的氛围。
“各位老友,欢迎大家回到羌寨,回到我们公益梦开始的地方。”陈曦举起酒杯,深情地说道,“五年前,我们因公益结缘,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一起见证了非遗的传承、乡村的变化、孩子们的成长。今天,能和大家再次相聚,我心里满是感动与珍惜。”
“我要特别感谢‘忠犬联盟’的四位,是你们的坚守与付出,让公益的微光汇聚成了星河。”王总感慨道,“五年前,我之所以愿意支持你们,是因为看到了你们的真诚与纯粹;五年后,看到基金会取得的成绩,看到这么多孩子因你们而受益,我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李师傅则拉着林砚舟的手,激动地说:“林老师,谢谢你一直以来对非遗的守护。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竹编技艺,我的徒弟也遍布全国各地,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他还现场展示了自己带来的竹编作品,那是一件微型的“幸福树”,枝叶繁茂,栩栩如生。
聚会没有固定的流程,没有繁琐的仪式,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饭菜,聊着心里话。有人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变化,有人诉说着对公益的新想法,有人回忆着当年一起走过的乡村小路,有人畅谈着未来的美好期许。
沈亦舟拿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记录下每一个温暖的瞬间:老友们举杯欢庆的笑脸,孩子们围着李师傅学习竹编的认真模样,乡亲们与四人拉家常的温馨场景。“这些照片,都是我们情谊的见证,我要把它们整理成纪念册,送给每一位老友。”他说道。
苏医生则带着大家一起做非遗健身操,院子里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平时工作忙,一定要注意身体,以后我们每年都聚一次,一起健身、一起聊天、一起做公益。”她说道,还为每位老友准备了一份健康礼包,里面装着健康手册和自制的养生茶。
林砚舟则和李师傅一起,教大家编织简单的竹编挂件。“这个竹编挂件虽然简单,但代表着我们的情谊,希望大家带着它,就像带着我们的牵挂一样。”他说道,大家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共话未来:初心不改,温暖延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小院里渐渐安静下来。陈曦提议大家围坐在“幸福树”下,聊聊未来的公益计划与个人期许。“五年的公益路,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幸福树养护计划’做得更好,让更多乡村拥有幸福树,让更多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王总立刻响应:“我代表公司,愿意继续加大对基金会的支持,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将利用公司的资源,帮助非遗产品拓展销售渠道,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家庭。”
李师傅则说道:“我愿意把自己的竹编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未来,我想和基金会合作,开设更多竹编公益课堂,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
志愿者张姐则表示:“以后我会抽出更多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自己参与,还会带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加入,让更多人成为‘微光使者’,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羌寨的乡亲们也纷纷表示,愿意继续支持基金会的工作,为乡村的孩子们、为非遗的传承、为“幸福树”的养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会好好照顾‘幸福树’,让它枝繁叶茂,也会好好培养孩子们,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一位羌寨老人说道。
四人听着老友们的话,心中满是感动与坚定。他们知道,公益事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团队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有了这些老友的支持与陪伴,他们的公益之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未来,我们不仅要一起做公益,还要一起见证更多的美好。”陈曦说道,“我们约定,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回到羌寨相聚,一起看‘幸福树’的成长,一起分享公益的成果,一起续写情谊的故事。”
“好!我们约定!”老友们异口同声地回应道,声音在羌寨的山谷中回荡,带着坚定与期许。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小院里,洒在“幸福树”的枝叶上,洒在老友们的笑脸上。这场老友聚会,在温暖与感动中落下帷幕。它不仅完成了系统任务,更让五年的情谊在岁月中沉淀、升温,让公益的初心在陪伴中更加坚定。
陈曦知道,这场聚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珍贵的情谊,带着老友们的支持与期许,继续坚守公益初心,守护“幸福树”的成长,传承非遗文化的魅力,让爱与温暖在时光中永远延续,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情谊中愈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