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清单”的最后一项任务,被四人定格在“一起种下一棵‘幸福树’”。没有复杂的仪式,只带着一颗纯粹的心,在羌寨小学的操场边,选择了一块阳光充足的空地,亲手栽种下一棵象征着希望、成长与传承的楠木树。这棵树,是五年公益情谊的见证,是非遗传承与乡村公益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愿它像“绿韵微光”的公益事业一样,扎根土壤、枝繁叶茂,为乡村的孩子们遮风挡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遮荫护佑。
筹备树苗:精挑细选,承载寓意
为了让“幸福树”更具意义,四人早在出发前就开始精心筹备。林砚舟特意联系了四川当地的苗木基地,挑选了一棵两年生的楠木树苗。“楠木质地坚硬、生长缓慢,象征着坚韧与长久,就像我们的公益初心和彼此的情谊,需要慢慢沉淀、长久坚守。”林砚舟抚摸着树苗翠绿的枝叶,眼中满是期许,“而且楠木是中国传统名贵木材,与非遗文化的传承理念不谋而合,寓意着非遗技艺能像楠木一样,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珍贵。”
陈曦则为树苗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养分”——她收集了基金会五年间的公益成果照片、志愿者与受助群体的手写祝福卡片,还有《微光汇聚》的迷你版书籍,将这些“精神养分”小心翼翼地装在一个竹编小盒子里。“这些都是我们公益路上最珍贵的回忆,把它们埋在树下,就像给树苗注入了精神力量,让它和我们的公益事业一起成长。”陈曦说道,竹编小盒子上还绣着“绿韵微光,薪火相传”八个小字,是卓玛特意帮忙绣的。
苏医生则从健康公益的角度出发,准备了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楠木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就像乡村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种下树,还要用心呵护它,就像我们呵护乡村的健康与教育一样,只有付出真心,才能看到成长。”她还特意查阅了楠木的生长习性,制定了简单的养护手册,交给羌寨小学的老师,方便后续照料。
沈亦舟则准备了一套非遗工艺制作的种树工具:竹编的铲子、木柄的锄头,还有一个刻着“幸福树”三个字的竹牌。“这些工具都是用非遗手艺做的,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种树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融入非遗元素,让这棵树成为非遗与公益结合的鲜活载体。”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无人机,打算从空中记录下种树的全过程,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出发去种树的那天,羌寨小学的孩子们听说要和四位“公益哥哥姐姐”一起种树,都兴奋地跑到操场边等候。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画的画、写的祝福卡片,想要送给这棵即将栽种的“幸福树”。
亲手栽种:分工协作,埋下希望
下午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操场上,四人带着树苗、工具和“精神养分”,与孩子们一起来到选定的空地。沈亦舟先用无人机拍摄了场地全貌,然后四人开始分工协作,孩子们则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时不时发出阵阵欢呼。
“首先要挖一个足够大的树坑,让树根能充分舒展。”林砚舟拿着锄头,率先开始挖坑。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泥土在锄头下翻飞,很快就挖出了一个深浅适中的树坑。“挖树坑就像做公益,不能急于求成,要打牢基础,才能让树苗扎根生长。”林砚舟一边挖,一边对旁边的孩子们说道。
陈曦则在树坑底部铺上一层有机肥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装着“精神养分”的竹编小盒子放进去。“这些都是我们公益路上的故事和祝福,现在把它们埋在树下,让这棵树带着我们的希望一起成长。”她还邀请孩子们把自己的祝福卡片也放进树坑,让孩子们的心愿也能与“幸福树”一起生根发芽。
苏医生则负责扶正树苗,她仔细地调整树苗的位置,确保它能垂直生长。“树苗要种得正,才能长得直,就像我们做人、做公益一样,要坚守正道,才能走得长远。”她一边扶正树苗,一边对孩子们说,“你们也要像这棵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沈亦舟则和孩子们一起,用小铲子将泥土回填到树坑中,还特意用脚轻轻踩实,确保树苗稳固。“填土要均匀,不能有空隙,就像我们做公益,要面面俱到,才能让帮扶对象真正受益。”他还拿起水壶,给树苗浇上了第一桶水,清水顺着泥土渗透下去,滋润着树根。
四人齐心协力,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认真与期许。孩子们在旁边帮忙递工具、浇水,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阳光洒在四人的身上,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林砚舟将刻着“幸福树”三个字的竹牌挂在树苗的枝干上,竹牌在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美好的祝福。
栽种完成后,四人与孩子们一起围着“幸福树”,双手合十,许下了共同的心愿:愿“幸福树”枝繁叶茂,愿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愿乡村孩子们健康成长,愿公益之光永远闪耀。
共同约定:守护成长,延续温暖
“幸福树”栽种完成后,四人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在树的周围种下了一圈小花苗,还设置了一个简易的防护栏,防止树苗被损坏。苏医生将准备好的养护手册交给学校的老师,详细讲解了楠木的浇水、施肥、防虫等注意事项:“这棵树就像一个孩子,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成长。以后我们每年都会来看它,和孩子们一起为它浇水、施肥,见证它的成长。”
陈曦则和孩子们约定:“每年的今天,我们都要在这里举行一次‘幸福树成长仪式’,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汇报基金会的公益成果,让这棵树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见证。”她还表示,基金会会设立专门的“幸福树养护基金”,用于树苗的后续照料和校园绿化建设。
林砚舟则从非遗传承的角度,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大家可以观察‘幸福树’的生长过程,用羌绣、竹编等非遗手艺,记录下它的变化,比如用竹编编织树的形状,用羌绣绣出树叶的纹理。每年我们来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让非遗与自然成长相结合。”
沈亦舟则笑着对孩子们说:“我会每年都用相机记录下‘幸福树’的变化,制作成成长相册,十年后,当我们打开给未来的那封信时,也一起看看这棵树的成长历程,看看你们和它谁长得更快、更茁壮。”
孩子们纷纷点头答应,围着“幸福树”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有的说要每周都来给树浇水,有的说要为树画一幅画,还有的说要好好学习非遗手艺,将来用作品装饰“幸福树”周围的场地。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四人心中满是温暖与欣慰。
离开操场时,四人再次回望那棵小小的楠木树,它在夕阳的余晖中亭亭玉立,翠绿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挥手告别。沈亦舟用无人机拍下了最后的画面:“幸福树”矗立在校园中,周围是欢呼雀跃的孩子们,远处是羌寨的碉楼与连绵的群山,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公益与传承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清单圆满:情谊不散,公益不止
一起种下“幸福树”,标志着“人生清单”上的所有任务都已圆满完成。从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做一顿饭、一起看一场老电影、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到最后一起种下“幸福树”,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温暖与意义,每一个瞬间都成为了四人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坐在返回民宿的车上,四人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中满是感慨。“五年前,我们带着简单的初心踏上公益之路,没想到能一起完成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陈曦说道,眼中满是不舍与珍惜,“‘人生清单’的完成,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苏医生点点头:“这棵‘幸福树’就像我们的公益事业,虽然现在还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用心呵护,它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还要一起见证它的成长,一起续写公益的故事。”
林砚舟看着手中的竹编工具,轻声说道:“我们的情谊也像这棵楠木树一样,坚韧而长久。无论未来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这段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的时光,不会忘记我们共同的公益初心。”
沈亦舟则举起相机,拍下了四人并肩而坐的身影:“‘人生清单’虽然完成了,但我们的‘公益清单’‘情谊清单’还在继续。以后我们每年都要制定新的清单,一起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让微光汇聚,让温暖延续。”
车子行驶在羌寨的山路上,夕阳将四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此时,那道只有四位核心成员能感知的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主线任务‘非遗传承与乡村公益’圆满完成!解锁‘公益初心·薪火相传’成就!感谢四位的坚守与付出,愿‘绿韵微光’的光芒永远闪耀,愿情谊地久天长!”
系统提示音落下,四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坚定与释然。五年的公益之路,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各自为战到默契十足,从单向付出到双向滋养,不仅完成了主线任务,更收获了一辈子的情谊。
那棵在羌寨小学种下的“幸福树”,会在时光的长河中慢慢成长;那封写给未来的信,会在公益博物馆里静静等待;那些一起经历的温暖瞬间,会在记忆中永远珍藏。而“忠犬联盟”四位核心成员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他们会带着这份情谊与初心,继续奔走在公益一线,让非遗之美永续流传,让乡村之兴持续推进,让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河,温暖更多人的人生之路。
正如那棵小小的“幸福树”,只要坚守初心、用心呵护,就一定能枝繁叶茂,照亮更远的未来。而这,正是“绿韵微光”最动人的模样,也是四位核心成员最初心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