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郑州的喧嚣,车子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逐渐由平原过渡到起伏的丘陵,远处山峦的轮廓愈发清晰,空气中似乎也添了几分干燥与硬朗。当铁路的大桥映入眼帘时,他们知道,这座素有“锦绣太原城”之称的古老城市,到了。
进城的那一刻,一股不同于江南水乡、也不同于华北平原的气息扑面而来。天高云淡,阳光热烈而直接,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爽朗。
城市的建筑色调似乎也更加深沉、厚重,透着一股历史积淀下的沉稳力量。
入住酒店后,祁安迫不及待地问:“爸爸,太原为什么叫‘龙城’啊?”
祁国栋一边收拾着简单的行李,一边给儿子解释:“因为这里历史上出过很多皇帝,比如唐朝的李渊父子就是从太原起兵的。所以人们说这是一块‘龙兴之地’。”
“哇!皇帝!”祁安的眼中立刻充满了好奇与想象。
第一站,他们选择了被誉为“三晋之胜”的晋祠。踏入园内,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那棵三千年的周柏,树干虬枝,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黄莉雅牵着祁安,走在古老的石阶上,指着那精美的宋代彩塑侍女像,低声讲解着古代工匠的技艺与审美。
祁安对殿前那根不着痕迹、悬空而立的木柱产生了浓厚兴趣,绕着它走了好几圈,试图找出其中的奥秘。
祁国栋抱着小云舒,走在后面,脚步放得很慢。他仰头看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殿宇楼阁,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古木清香与历史气息。
不同于杭州西湖的灵秀,也不同于上海外滩的繁华,这里是一种沉静而深厚的力量,是文明根系所在的重拙之感。小云舒似乎也被这肃穆的气氛感染,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安静地看着那些她还不理解的古老飞檐和斗拱。
在一处僻静的回廊坐下休息,祁国栋对黄莉雅感慨:“你看这些建筑,一榫一卯,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治理城市,有时候也需要这种‘工匠精神’,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把基础打牢,把事情做扎实。”
黄莉雅赞同地点点头,将剥好的橘子递给他一半:“是啊,快节奏发展是必要的,但这种沉静的力量,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穿城而过的汾河公园。
秋日的汾河,水面宽阔,碧波荡漾,两岸是层次丰富的绿化带和现代化的步道、自行车道。这与他们想象中的“煤都”形象大相径庭。
他们租了一辆多人自行车,祁国栋在前掌控方向,黄莉雅和祁安在后排努力蹬车,小云舒则坐在前面的婴儿座椅里,兴奋地拍着小手。沿着河岸骑行,微风拂面,视野极佳。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河水与水鸟,一边是拔地而起、充满设计感的太原新城区高楼。
“妈妈,太原也有这么漂亮的水和公园啊!”祁安用力蹬着车,小脸红扑扑的。
“对啊,这说明太原也在努力转型,变得更加生态、更加宜居。”黄莉雅笑着回答,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心情却格外舒畅。
祁国栋看着这河城相拥的景象,心中若有所思。
榕华市也在进行生态治理和城市更新,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如何让河流真正成为市民的福祉,太原的汾河治理模式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他停下车子,用手机拍了几张河景与城市天际线融合的照片。
来到山西,面食是绝对的主角。
傍晚,他们避开游客聚集的餐厅,钻进了一条本地人光顾的老街。面食店的师傅正在现场表演刀削面,只见面团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片片面条如雪花般飞入沸水,引得祁安阵阵惊呼。
他们点了几种山西的特色面食,每一种都让味蕾体验到了面食王国丰富多彩的形态与口感。
祁国栋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将陈醋淋入面中,酸香瞬间激发出来,令人食欲大开。小云舒也分得了一小碗煮得软烂的猫耳朵,用小勺子笨拙地往嘴里送,吃得津津有味。
走在华灯初上的老街,看着两旁售卖老陈醋、红枣、平遥牛肉的店铺,听着耳边传来的淳朴山西口音,一种质朴而温暖的市井气息将他们包围。
黄莉雅买了几瓶不同年份的老陈醋,准备带回去馈赠亲友。祁安则对一个手工制作的布老虎爱不释手。
回到酒店,祁安趴在床上,翻看着今天拍的照片,既有古老的晋祠,也有现代的汾河,还有诱人的面食。他喃喃地说:“太原好像……有点老,又有点新。”
祁国栋抚摸着他的头,微笑道:“这就是城市的魅力,它们像人一样,有着复杂的经历和多样的面孔。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去理解。”
夜色中,祁国栋站在窗前,望着太原城的万家灯火。这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正在历史的厚重与新时代的转型中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这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值得他慢慢品味。
行程的第三天,他们走进了山西博物院。这座宏大的建筑本身就如同一座历史的容器,静默地收藏着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
踏入“晋国霸业”展厅,时光仿佛瞬间倒流数千年。那些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的青铜器,鼎、簋、编钟、爵……形态各异,纹饰繁复神秘,带着岁月侵蚀后的斑驳绿锈,却依然散发着庄重威严的气息。
祁安被一套规模宏大的青铜编钟吸引住了,瞪大了眼睛,试图想象它们被敲响时发出的恢弘乐音。
黄莉雅俯下身,指着鼎内壁铭刻的古老文字,轻声对儿子说:“看,这些文字,就是三千多年前的人们留下来的信息,他们在告诉后人他们是谁,做了什么。”
祁国栋推着婴儿车,在一件名为“鸟尊”的青铜酒器前驻足良久。那器物造型奇特优美,融合了凤鸟与大象的元素,纹饰精妙,展现着古人非凡的想象力与铸造技艺。
他凝视着那幽深的青铜光泽,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冰冷的金属,曾是权力与礼制的象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秩序与信仰。治理一方水土,虽时移世易,但那份对规则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秩序的维护,其精神内核,古今或有相通之处。
小云舒似乎也被这肃穆的氛围感染,不像在晋祠时那般安静,反而咿咿呀呀地伸出手,想去触碰玻璃柜里那些她感到新奇的事物,被黄莉雅温柔地握住小手,轻声安抚。
下午,他们选择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中国煤炭博物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景点,却深深吸引了祁国栋。他深知能源对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作用。
当一家人戴上矿工帽,乘坐模拟罐笼缓缓“下降”到幽深的地下“巷道”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开始了。
昏暗的灯光下,逼真的采煤场景复原,笨重而古老的采煤机械,以及后来现代化的综采设备,无声地讲述着煤矿工人“开采光明”的艰辛与工业技术的迭代变迁。
祁安既紧张又兴奋,紧紧拉着爸爸的手,对巷道里用来运输煤的小矿车产生了浓厚兴趣。
祁国栋则看得更为深入,他仔细观看展板,了解煤炭的形成、开采史,以及山西作为中国重要能源基地所承担的角色和付出的环境代价。
他指着模拟的现代化综采工作面,对黄莉雅说:“你看,从人力到机械化、智能化,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矿工生命安全保障的提升,是发展理念的演进。”
黄莉雅看着那些介绍矿工生活的图片,动容地说:“以前只知道煤炭重要,今天才真切感受到这‘乌金’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甚至生命。”她抱紧了怀里的小云舒,似乎想从孩子身上汲取更多温暖的力量。
旅程的最后一天上午,他们参与了一个家庭式的面食制作体验活动。
在一家充满面香的小院里,祁安在面点师傅的指导下,笨拙地揉着面团,试图捏出小兔子的形状,脸上、身上都沾满了面粉,逗得大家直乐。
黄莉雅则认真地学习如何搓“猫耳朵”,她的手指灵巧,学得有模有样。
祁国栋也挽起袖子,尝试了最具难度的刀削面,虽然削出来的面条厚薄不一,形态各异,但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当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面食时,连小云舒都吃得格外香甜,仿佛这面里多了一份亲手创造的滋味。
午后,他们来到了宁化府醋坊。还未走近,一股浓郁、醇厚、酸中带香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老醋坊里,一排排深褐色的醋缸整齐陈列,散发着时光沉淀的气息。品尝着不同年份的老陈醋,从初酿的尖锐到陈年的温润柔和,祁国栋不禁感叹:“这醋的酿造,也如同治国理政,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守候,急不得,也糙不得。”
黄莉雅采购了不少正宗的老陈醋,准备带回榕华送人。祁安则对醋坊里卖的醋芯糖产生了兴趣,尝试了一颗,被那奇特的酸味激得皱起了小鼻子,却又忍不住想再尝一颗。
离开太原时,天空依旧湛蓝高远。车子驶上高速,那座融合了古老“龙城”底蕴与现代化奋进身姿的城市在身后渐渐远去。
祁安抱着他的布老虎和新得的迷你编钟模型,已经开始翻看下一站旅行的攻略。小云舒在安全座椅里酣然入睡,手里还攥着一小块没吃完的醋芯糖。
黄莉雅整理着相机里的照片,从古老的晋祠到现代的汾河,从斑驳的青铜到深邃的煤巷,从博物馆的静谧到面食课堂的欢腾……她侧头看着开车的丈夫,轻声问:“这次太原之行,感觉如何?”
祁国栋目光看着前方笔直的道路,沉吟片刻,道:“不虚此行。看到了历史的厚度,感受到了转型的艰难与决心,也体会到了普通劳动者和这座城市坚韧的内核。‘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太原的区位和历史决定了它的担当。这对我们榕华的发展,也是一种启示和借鉴。既要仰望星空,有开拓的魄力,也要脚踏实地,有沉潜的耐心,更要时刻铭记发展的初心是为了人民。”
窗外,是广袤的黄土高原与蔚蓝天空交界的地平线。家的方向在前方,而这一路收获的风景与思考,已悄然沉淀,必将如汾河水般,在未来的岁月里,缓缓滋养着他们的生活与祁国栋治理城市的理念。旅程,仍在继续。
下一站,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