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祁国栋已经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沓关于高铁站规划的材料。窗外的榕华县还笼罩在晨曦的薄雾中,但他的心中却燃着一团火——今天,他要去省城为榕华县争取高铁站的建设。
“县长,车准备好了。”秘书小陈轻声提醒。
祁国栋深吸一口气,将材料整齐地装进公文包:“走吧。”
车上,他再次翻阅起那份凝聚了全县人民期望的可行性报告。榕华县作为清河市的重要节点,却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始终受限。如果能够设立高铁站,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更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小陈,专家论证的数据都核对过了吗?”祁国栋不放心地问。
“都核对三遍了,县长。”小陈肯定地回答,“专家组都说我们的论证很扎实。”
祁国栋点点头,目光投向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三年前,他刚上任时就提出要争取高铁站,但当时条件不成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榕华县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和需求。
到达省发改委时,刚好是上班时间。祁国栋整理了一下西装,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大楼。
会议室里,省发改委、交通厅的领导和专家已经就座。祁国栋一眼就认出了主持此次论证会的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明——以严谨着称的老专家。
“祁县长,久仰。”赵明握手时力度很大,“听说你们为这次论证做了充分准备?”
祁国栋自信地回答:“是的,我们组织了专业团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论证。”
汇报开始,祁国栋站在投影幕前,条理清晰地陈述榕华县设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从区位优势、客流量预测、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我们的测算,榕华站建成后,年发送旅客可达50万人次,不仅服务本县,还能辐射周边三个县区。”祁国栋展示着一组组数据,“特别是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能够带动农产品外销和乡村旅游发展...”
专家们认真听着,不时低头记录。祁国栋注意到赵明副主任一直皱着眉头,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果然,在提问环节,赵明第一个发问:“祁县长,你们预测的客流量是否过于乐观?据我们了解,榕华县目前人口外流严重啊。”
祁国栋沉稳应答:“赵主任的问题很关键。我们预测的客流量不仅基于现状,更考虑了高铁开通后带来的发展机遇。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具体的产业规划...”
接着,其他专家也提出了各种质疑:建设成本、土地征收、配套建设等等。祁国栋一一解答,但能感觉到会场气氛并不乐观。
中午休会时,祁国栋独自站在走廊尽头,给孙陆雨打电话。
“情况不太妙,”他压低声音,“专家们的质疑很多,特别是赵明副主任,似乎不太支持。”
电话那头的孙陆雨安慰道:“别急,这才第一轮。我打听过了,下午交通厅的王总工可能会支持我们,他比较看重区域协调发展。”
下午的会议更加激烈。各方代表争论不休,有的支持榕华设站,有的认为应该优先考虑其他节点。
祁国栋听着各方意见,突然举手要求发言:“各位领导,专家,我能不能讲一个具体的故事?”
得到允许后,他动情地说:“我们县大山乡有位老茶农,种的茶叶品质很好,但因为交通不便,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茶叶直接卖到省城,卖个好价钱。”
他顿了顿,环视会场:“高铁站对各位来说可能是一个经济数据,但对榕华县30万百姓来说,是希望,是机遇,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快车道。”
会场安静了片刻。交通厅王总工率先开口:“我理解祁县长的心情。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看,榕华设站确实有必要。”
但赵明仍然坚持:“我理解基层的困难,但高铁建设要讲科学,不能感情用事。”
第一天的论证会就在这种僵持中结束了。回到宾馆,祁国栋心情沉重。小陈劝他休息,他却说:“你把今天专家的质疑整理一下,我们连夜准备回应材料。”
那一夜,祁国栋房间的灯亮到凌晨三点。
第二天上午,论证会继续。祁国栋带着连夜准备的材料,更加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各方的质疑。
就在会议陷入胶着时,祁国栋接到了黄莉雅的电话:“国栋,我找到了赵明副主任的一篇旧文,他十年前就写过要重视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建设!”
这真是个重要发现!祁国栋立即让秘书找到这篇文章,并在休息时“偶遇”赵明。
“赵主任,我拜读过您十年前写的《论交通先行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深受启发。”祁国栋诚恳地说,“我们这次申请,正是践行您提出的‘交通先行’理念啊。”
赵明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这个年轻县长读过自己的旧作。态度明显软化了许多:“难得你还记得那篇文章。理念是对的,但要结合实际...”
下午的会议上,赵明虽然仍然提出质疑,但语气已经缓和很多。祁国栋趁热打铁,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们可以考虑先按三等站标准建设,后期根据客流量再升级改造。”
这个建议得到了多数专家的认同。王总工表态支持:“这个方案既考虑了现实需求,又控制了初期投资,我觉得可行。”
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论证会终于形成了初步意见:原则同意榕华设站,建议按三等站标准规划建设。
听到这个结论,祁国栋长长舒了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程序要走。
晚上,祁国栋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通知:分管副省长明天要听取专题汇报。
这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副省长亲自听取汇报,说明重视这个项目;但如果汇报不好,前期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祁国栋立即组织团队准备汇报材料。他特意让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一个短片,展示榕华县的发展现状和百姓对高铁的期盼。
第二天,在省政府会议室,祁国栋面对副省长和省直部门负责人,从容不迫地进行汇报。当播放那个短片时,片中老茶农期盼的眼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汇报结束后,副省长表示:“榕华县的需求是真实的,方案也是可行的。省里会认真研究,尽快给出明确意见。”
回到榕华县,祁国栋立即向县委常委会汇报了省城之行的情况。孙陆雨听后感慨:“老祁,你这趟辛苦了。接下来我们要做好配套准备工作,不能等项目批了才动手。”
在祁国栋的建议下,县委成立了高铁站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他任组长,提前开展前期工作。
然而,就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时,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有群众反映,规划站点涉及基本农田,担心土地征收问题。
祁国栋立即带队到现场调研,发现情况确实存在。他连夜召开会议研究调整方案:“我们不能因为建高铁站损害农民利益。立即组织专家重新论证,必要时调整站点位置。”
这个决定让一些干部不解:“县长,调整站点可能会影响审批进度啊。”
祁国栋坚定地说:“进度重要,但群众利益更重要。我们不能一边建民生工程,一边伤害民生。”
经过重新论证,团队找到了一个更优的站点位置,既避开了基本农田,又更靠近县城。祁国栋亲自向省里汇报调整方案,得到了充分肯定。
一个月后,好消息传来:榕华高铁站正式获批立项!
消息传来,全县欢腾。祁国栋却异常冷静,在庆祝会上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在后续的工作中,祁国栋事事亲力亲为。从规划设计到征地拆迁,从资金筹措到施工监管,他都严格把关。
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了“阳光拆迁”模式:政策公开、标准统一、补偿到位。他还经常到拆迁户家中走访,听取意见,解决实际困难。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舍不得老宅,拒绝签字。祁国栋没有强拆,而是三次上门做工作,最后为老人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安置方案。
老人签字后感动地说:“祁县长,您这么为我们着想,我再不配合就太不懂事了。”
高铁站正式开工那天,祁国栋站在工地上,看着轰鸣的机械设备,感慨万千。从最初的一个设想,到如今的正式动工,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孙陆雨拍拍他的肩:“老祁,梦想成真的感觉怎么样?”
祁国栋望着远方:“这才刚开始。我们要让高铁站真正成为榕华县发展的新引擎。”
在祁国栋的推动下,高铁站周边规划了产业园、物流中心、商业综合体,一幅发展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夜幕降临,祁国栋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县城璀璨的灯火。他知道,再过不久,高铁将从这里呼啸而过,带着榕华县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作了欣慰和动力。因为他知道,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体现在为百姓解决的每一个实际问题中。
远处的工地上,灯火通明,机械轰鸣。那是梦想的声音,也是希望的声音。祁国栋微笑着,知道这一切只是开始,榕华县的美好明天,正在铁轨的延伸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