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清晨,祁国栋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电话时,正在批阅老城区改造的方案。听到自己被选派前往省委党校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他一时有些恍惚。
“祁县长,这是个很好的机会。”组织部长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全省就三十个名额,市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推荐你去。”
祁国栋放下笔,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和培养;另一方面,榕华县正值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工作都离不开他。
晚上回家,他和黄莉雅商量这件事。黄莉雅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去!这是多大的荣誉啊。县里的事有孙书记和其他同志在,你不用担心。”
祁国栋叹了口气:“这一去就是三个月,安安都快不认识爸爸了。”
黄莉雅握住他的手:“孩子我会带好。你要把握这个机会,好好充电学习。”
第二天,祁国栋向孙陆雨交代工作。孙陆雨听后大力支持:“老祁,这是好事!你放心去,县里有我。正好借这个机会,你也好好总结一下这些年的工作经验。”
带着大家的期望,祁国栋踏上了前往省城的列车。省委党校坐落在省城西郊,环境幽静,绿树成荫。报到那天,他看到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优秀干部,既有像他一样的县区领导,也有省直机关的处级干部,还有国企高管和高校学者。
开班式上,省委副书记亲自作动员讲话:“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静下心来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提高政治能力和理论水平。”
祁国栋被分在一班,宿舍是简单的单人间。放下行李,他立即给黄莉雅发了条信息:“已安顿好,环境不错,勿念。”
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晨读,上午听课,下午研讨,晚上自习。
让祁国栋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周的“经典着作研读”课。教授要求大家原原本本读《共产党宣言》,不能带任何辅导材料。
“读原着就是要摆脱二手解读的依赖,直接与经典对话。”教授的话点醒了祁国栋。这些年来,他忙于具体事务,很少有机会静心读书思考。
晚上自习时,他认真研读《宣言》,很多以前似懂非懂的道理突然豁然开朗。他在笔记上写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不是口号,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学习期间,祁国栋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同宿舍的李明是省发改委的处长,理论功底扎实;邻桌的张华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思维敏锐;还有来自国企的王强,实践经验丰富。
一次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新时代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展开激烈辩论。
李明认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是政治能力,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
张华反驳:“光有政治能力不够,还需要专业能力。现在很多干部不缺政治觉悟,缺的是专业素养。”
王强插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为民情怀。没有这个,再强的能力也是空谈。”
祁国栋沉思良久,开口道:“我认为这几方面缺一不可。政治能力是方向,专业能力是基础,为民情怀是根本。就像开车,既要知道往哪开,也要会开车,更要知道为什么开车。”
他的比喻引得大家纷纷点头。教授总结道:“国栋同志说得好。我们的干部就是要又红又专,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学习期间,恰逢党的最新全会召开。党校组织全体学员收看新闻发布会,并开展专题学习。祁国栋被分在“乡村振兴”研讨组,结合榕华县的实际,撰写了题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的研讨报告。
报告会上,他分享了榕华县的经验:“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建房子、修路,而是要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留住乡村文化,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他的发言引起热烈反响。课后,好几个同学来找他交流经验,还有的表示要去榕华县考察学习。
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祁国栋作为“县长”接受“记者”提问。面对尖锐的问题,他一时语塞,表现不佳。
导师点评时说:“国栋同志基层经验丰富,但理论提炼和舆论引导能力还需要加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不仅要会干事,还要会说话、会宣传。”
这件事对祁国栋触动很大。他意识到,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习惯了埋头苦干,但在理论概括和舆论引导方面确实存在短板。
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读书,晚上自习到最晚。他还主动向张华请教理论问题,向李明学习政策解读技巧,向王强请教群众工作方法。
一个月后,学校组织学员到先进地区考察。祁国栋被分到苏南某县级市学习营商环境建设。看到当地“一网通办”的先进经验,他深受震撼。
晚上,他给孙陆雨打电话:“老孙,我看到了差距!人家企业开办只要半天,我们最快也要三天。回去后一定要改革!”
孙陆雨在电话那头笑:“老祁,你这是在学习还是在找压力啊?”
学习期间,祁国栋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学习新发展理念,感触很深。我们常说高质量发展,但实践中往往还是重速度轻质量。回去后要调整考核导向,不能唯Gdp论英雄。”
另一个周末,黄莉雅带着安安来看他。看到爸爸住在简单的宿舍里,桌上堆满了书籍资料,安安好奇地问:“爸爸,你也要考试吗?”
祁国栋抱起儿子:“是啊,爸爸要考试,考不好就不能回家哦。”
黄莉雅心疼地看着丈夫消瘦的脸庞:“别太拼命了,注意身体。”
祁国栋笑笑:“没事,这样的学习机会难得,我要多学点。”
两个月后,学习进入尾声。每个学员都要完成一篇结业论文。祁国栋选择的题目是《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榕华县的探索》。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多位导师,经常熬夜到凌晨。论文数易其稿,最终获得了优秀评价。
结业式上,祁国栋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感慨地说:“三个月前,我带着基层的泥土气息来到这里;三个月后,我带着理论的阳光雨露即将返回。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理论武装越彻底,实际行动越有力。”
回到榕华县,祁国栋立即投入工作。但他不再是简单地埋头苦干,而是学会了先思考再行动。
在第一次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他提出了“理论学习日”制度:“每月安排一天时间,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理论、悟思想。我们不能只做事务主义者,要做学习型干部。”
他还推动建立了“民生议事厅”,定期邀请群众代表座谈,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孙陆雨打趣道:“老祁,你去省里学了三个月,回来像变了个人似的。”
祁国栋认真地说:“不是变了,是更清楚该怎么做了。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什么出发、要往哪里去。”
最明显的变化是在老城区改造项目中。祁国栋不再急于求成,而是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了更加科学的方案。
一次项目协调会上,他说:“速度重要,但质量更重要;效率重要,但公平更重要。我们要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工程,而不是表面光鲜的政绩。”
三个月省委学习的影响,正在榕华县的土地上慢慢显现。而祁国栋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学习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也永远在路上。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翻看在党校时的笔记和日记。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的思考与成长。他明白,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不是结业证书,而是那份不变的初心和前行的力量。
月光如水,洒在办公桌上。祁国栋继续批阅文件,但心中多了份从容与坚定。因为他知道,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只有思想上先进,行动上才能有力。
这个从省委学习归来的县长,正以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为民服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