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至12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第一个战略性转折点,它彻底粉碎了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挽救了法国。其过程错综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详细理解这场“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背景与双方计划
· 德军:遵循修改后的“施里芬计划”,其右翼(第1、第2集团军)如巨大的旋转门,试图从西面和南面包抄巴黎。然而,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削弱了右翼兵力,并允许左翼过早反击,导致计划变形。
· 第1集团军(克卢克):位置最靠外,追击法军过程中,为了歼灭法军左翼,犯了一个关键错误:于9月3日擅自改变方向,从巴黎南面转向东南,与第2集团军(比洛)之间 thus 留下了一个危险的缺口。
· 法军:
· 总司令霞飞:冷静地组织撤退,并在巴黎东北至凡尔登一线集结部队,准备反击。他的计划是: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从巴黎出击,攻击德军右翼(第1集团军)的侧后方,主力部队则同时发动正面进攻。
· 巴黎军事总督加利埃尼:他率先发现了克卢克转向留下的巨大战机,极力说服霞飞立即反击。着名的“出租车运兵”就是他为了快速向前线运送部队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
战役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法军出其不意的侧击(9月5日-6日)
· 地点:巴黎以东的乌尔克河(ourcq) 地区。
· 行动:
· 9月5日,法国第6集团军(莫努里将军)先头部队从巴黎开出,向北进攻,直插德军第1集团军(克卢克)的右翼和后方。
· 克卢克大吃一惊,他完全没想到巴黎方向还能杀出一支完整的集团军。他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向东南推进,紧急调头向西,迎击莫努里的部队。
· 意义:这是战役的第一个关键点。克卢克的转身,使得德军进攻巴黎的拳头收了回来,并且进一步拉大了与比洛的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
第二阶段:缺口扩大与英军前进(9月6日-8日)
· 地点:德国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地带(约40-50公里宽)。
· 行动:
· 霞飞于9月6日下令全军总攻。
· 位于缺口正对面的英国远征军(bEF) 和法国第5集团军(弗兰谢·德斯佩雷)开始谨慎地向北推进,深入德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真空地带。走了好几天。
第三阶段:鏖战与“福煦的来电”(9月7日-9日)
· 地点:整个战线,尤其是圣贡德沼泽(Saint-Gond marshes) 附近。
· 行动:
· 西线(乌尔克河):克卢克对法第6集团军发动猛攻,莫努里的部队损失惨重,几乎被击溃。关键时刻,加利埃尼用巴黎的出租车运来增援,稳住了战线。
· 中线(缺口两侧):比洛的第2集团军面临英军和法军第5集团军的巨大压力,侧翼暴露,独木难支。
· 东线(凡尔登附近):法军第9集团军(福煦将军)在此抵挡德军第2、第3集团军的猛攻,战况异常惨烈。传说福煦在此刻发回了着名的电报:“我部右翼遭重压,左翼正后撤,形势极佳,吾将进攻!”(my center is giving way, my right is in retreat, situation excellent. I am attacking.) 这句话完美体现了法军的反击决心,虽其真实性存疑,但已成为传奇。
· 意义:尽管德军在局部取得战术胜利,但战略态势已极度恶化。
第四阶段:德军总撤退(9月9日-12日)
· 决策:
· 9月9日,比洛的第2集团军率先顶不住压力,开始后撤。
· 克卢克的第1集团军侧翼完全暴露,为避免被包围,也不得不跟着后撤。
· 远在卢森堡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对前线情况失去掌控,惊慌失措,于9月10日批准了全面撤退的命令。
· 行动:
· 德军整个右翼部队开始向埃纳河(Aisne River) 以北的高地有序撤退。
· 法英联军进行了谨慎的追击,但由于士兵极度疲惫,指挥通信不畅,未能实现大规模歼灭战。
· 9月12日,德军在埃纳河北岸建立起坚固的防御阵地,马恩河战役结束。
---
战役结果与影响
1. 战略胜利:协约国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巴黎解围,法国免于迅速沦陷。
2. 计划破产: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彻底失败。他们试图在西线快速取胜的战略构想破灭。
3. 战争形态转变:战役结束后,双方都试图包抄对方的侧翼(“向海狂奔”),但均未成功,最终一路挖壕设防,形成了从瑞士边境一直延伸到北海的漫长堑壕战线。西线战争从运动战转入了长达四年的静态堑壕战。
4. 指挥层变动:小毛奇因战役失败被解职,由埃里希·冯·法金汉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