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明几人离开后,秀玲先带着俩孩子去了三婶家。
三婶正在院里做饭,看到秀玲进来,赶忙招呼她坐下。
秀玲把要盖房子的事跟三婶说了,同时也说了这段时间想借她的屋住。
“婶子,你看行不?”秀玲说完用带着祈求的目光看着三婶。
“秀玲,你这是说的啥话?那屋闲着也是闲着,只不过多年没人住了,总共两间破屋,还有一间放着些杂物。就剩一间还漏雨。你咋住?”
街坊邻居都知道秀玲为人,平时左邻右舍有啥事,她没少帮忙。
三婶当然也了解秀玲,能张开嘴来找她,肯定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婶子,我觉得咱俩家前后院,我住你那屋晚上还能看着点前院的东西。您只要同意就行,房子漏俺给你修。”
“不用,明天让你大兄弟抽空去收拾收拾,顺便把屋门钥匙给你。”
“那就谢谢婶子了。”
“你看,客气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不用谁?”
说完秀玲就回家了,路上她看着身边的一双儿女。又想想即将要盖的房子,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路过村里小卖铺时,几个邻居打趣的跟秀玲说道:“秀玲,你这每天呆家里不出门,今天怎么舍得带孩子出来了?”
“刚去后面三婶家有点事。平时在家烙煎饼,也离不开人。”秀玲和邻居们简单聊了几句就要走。
此时志远和月亮却走不动了。
志远一直看着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枪。
月亮则盯着孩子们手里的棒棒糖,口水都流了出来。
志远抬头望着秀玲说:“妈妈,我也想要枪。”
月亮嘴里一直说着:“糖,糖。”一边说一边把小手指伸进嘴里。
秀玲走进小卖铺,花一毛钱给月亮买了个棒棒糖,拉着哭哭啼啼的志远就回了家。
从小到大,志远没有买过一个玩具,有了妹妹以后,有点好吃的他也都是让给妹妹。妹妹虽然小,但是对哥哥也是非常亲。
这会志远正趴在桌子上看妹妹吃棒棒糖,妹妹还时不时把糖递给志远,志远也只是轻轻的舔两下!
秀玲看着这一幕,眼泪在眼眶打着转。她不是不疼孩子。是因为嫁过来以后搬家搬怕了,也穷怕了。
她要攒钱盖房,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因此,她从不乱花一分钱。
出嫁时做的衣裳穿到现在也没舍得扔,袖子磨破了就自己做个套袖套上。
实在不能穿,就改小给志远穿。所以志远小时候穿的大都是秀玲用自己和平安的旧衣裳改的。
第二天,秀玲正在收拾东西,三婶的儿子小涛就把钥匙给她送来了,“大嫂,后边我简单收拾了一下,也就一间能住人,屋顶我用油纸给盖了一下,下雨应该没事,旁边那间屋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也不好收拾了。”
“你看,这还得麻烦你,让你大哥自己收拾就行。”
“麻烦啥,钥匙你收好,还用我帮忙搬什么不大嫂?”
“不用,不用,我慢慢搬就行,前后院就几步路,多亏了你这屋,让我省了不少事。”
“那我走了,大嫂。”
送走小涛,秀玲去了后院。
打开房门,瞬间一股霉味扑面而来。
虽然是白天,但是屋里什么也看不清,还透着一股寒气。秀玲伸手拉了下灯,才发现这屋连电都不通!
不管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秀玲打着手电又把屋里打扫了一遍。接着她去找电工问问能不能给扯个电灯。
电工说扯电灯还要重新装电表,不如等建筑队开工的时候再一起接,这样又省钱又省事。
听到能省钱,秀玲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大不了这段时间晚上点蜡烛!
此时,她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办。
秀玲把志远和月亮送到了李兰家,让她帮忙带一会。然后骑车去了赵兰家。
路上还特意买了个西瓜。
赵兰正在烙煎饼。见到秀玲,激动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潘正赶忙接过瓜,切了让秀玲吃。
“大嫂,你咋来了?”赵兰问。
自打赵兰出嫁后,她们俩也难得见上一面。但是见面后的那种感觉没有变,秀玲看着身旁的鏊子,仿佛回到了当初姊妹俩一起烙煎饼的时候。
“我来找你商量点事。”秀玲拉着赵兰的手说道。
“大嫂,你先别急着说事,潘正,快去饭店炒几个菜,好久没见大嫂了,中午留大嫂在这吃饭。”
“哎,哎,我这就去!”潘正说完就准备骑车出去。
秀玲一把拉住了他,“你俩就别麻烦了,我不能呆太长时间。俩孩子自己在家呢。我来跟你们说个事,你们看能不能帮大嫂个忙?”
“什么帮不帮的,咱们是一家人,啥事大嫂?还要你专门跑一趟?”
此时赵兰和潘正心里都没底,不知道大嫂有啥事用的上他们帮忙。
但赵兰心里却有另一个声音:只要大嫂开口,自己就算再难都要帮。
潘正给秀玲搬了个板凳,又递上块西瓜。秀玲坐下后就把想盖房的事说了。
“大嫂,盖房缺钱?用多少你说个数,潘正,你去拿存折,到银行把钱取来。”赵兰以为秀玲是来借钱,立马抢过来话。
“不是钱的事,你慌啥,我还没说完。”见赵兰这样,秀玲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咋了?”赵兰和潘正此时都等着秀玲开口。
“我这一盖房,煎饼肯定烙不了了,你大哥矿上那边还得供应,缺我一个,一天就得少烙几十斤,三天两天没事,时间久了我怕矿上不愿意。”
“我想让你帮忙烙一段时间,早上让潘正送你二嫂家,你二嫂再一起送矿上去。”
“就这事?”赵兰和潘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你们商量商量,行不?”秀玲问。
“行!”
“行!”
潘正和赵兰几乎同时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