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创走廊”的宏大蓝图如火如荼地展开,如同给京州这台庞大的机器安装了动力澎湃的新引擎。
但袁天深知,发展的终极目的,并非仅仅是Gdp的数字跃升和产业版图的扩张,而是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触摸到进步的温度,感受到时代的馈赠。
在擘画星辰大海的同时,他将目光更深邃地投向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投向了那些关乎百姓日常的“微观”世界。
他要让京州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耸入云端的高楼和轰鸣的流水线上,更体现在寻常巷陌间洋溢的笑脸,和万家灯火中升腾的烟火气里。
京州作为快速崛起的超大型城市,曾经饱受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均、行政效率低下等“城市病”的困扰。
这些问题,是过往粗放式发展留下的沉疴积弊,也是影响市民幸福感最直接的痛点。
袁天决心以“数字科创走廊”积累的技术势能和创新理念,为这座城市的治理体系来一次彻底的“刮骨疗毒”。
清晨七点,早高峰的京州主干道之一——解放大道,以往此时早已是车辆的海洋,喇叭声、引擎轰鸣声交织成一首令人焦躁的城市交响曲。
但今天,情况却大不相同。车流虽然依旧密集,却在一种奇异的秩序中缓缓蠕动。主要路口的信号灯仿佛拥有了“智慧”,根据实时车流量,动态调整着红绿灯的时长。
一条无形的“绿波带”正在形成,使得在一定速度下行驶的车辆能够连续通过多个路口。
在市交通综合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全市路网实时交通流如同人体血脉般清晰可见,不同颜色标注着通行速度。
袁天在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以及新任市数据局局长(由原科学技术局局长吕孟庆推荐的技术专家担任)的陪同下,正在进行一场不打招呼的突击检查。
“袁市长,您看,”数据局局长指着屏幕,“我们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接入了全市所有路口的线圈检测器、摄像头和浮动车数据,利用AI算法进行毫秒级的流量预测和信号灯智能配时优化。
解放大道沿线,早高峰平均通行速度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五,拥堵时间缩短了近百分之四十。”
袁天凝视着屏幕上流畅了许多的“血脉”,问道:“应急处理能力呢?比如突发事故?”
话音刚落,屏幕上解放大道中段一个点位突然闪烁起警报红光。
系统自动弹出报警信息:三车追尾,占据两条车道。
几乎在同一时间,AI系统已根据事故位置、影响范围和实时流量,生成了疏解方案:自动调整上游多个路口的信号灯周期,延缓车辆涌入;通过导航App和路侧信息屏,向周边车辆发布绕行建议;同步将事故信息及处置建议推送至最近的交警巡逻车和事故处理平台。
不到三分钟,交警铁骑已抵达现场。十分钟后,拖车到位,事故车辆被迅速移开,交通开始缓慢恢复。
“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不止一倍。”赵东来局长感慨道,“以前这种事故,光信息传递、调度指挥就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在AI把最繁琐的分析和初步决策都做了,我们的人只需要负责现场执行和复杂情况处置。”
袁天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眼神中闪过一丝满意:“不错。但这只是开始。交通治理不能只盯着机动车。
非机动车乱穿行、行人闯红灯、共享单车淤积这些‘微循环’梗阻,同样影响城市效率和形象。‘城市大脑’要能下沉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要求被迅速落实。
不久后,在一些人流密集的路口,试点安装了新型的智能人行横道。当行人等待过街时,系统会感知聚集人数,智能调节等待时间,减少无效等待。
当检测到有行人或非机动车闯红灯时,系统会发出语音提醒,同时联动信号灯控制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微调。
在一些地铁口和商圈周边,共享单车的停放引入了AI视觉识别技术,对超区域、超量停放进行自动识别和预警,调度车辆的效率大幅提升。
这只是“智慧治理”的一个缩影。在袁天的强力推动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完成了新一轮升级。
以往需要跑多个部门、填无数表格、耗时数周甚至数月的审批事项,如今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指尖办”、“马上办”。
平台背后,是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后,实现的材料共享、并联审批和流程再造。
一位前来办理餐饮店开业手续的年轻创业者,在政务服务大厅的智能终端上,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完成了所有申请,他拿着受理回执,难以置信地对工作人员说:“这就……办完了?我以前听我表哥说,他办这个跑断了腿,花了两个月!”
工作人员微笑着回答:“是的,先生。我们推行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所有关联事项一次性受理。
您的申请信息已通过平台分发到市场监管、消防、环保等部门,他们会同步进行审核。”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率革命,正在悄然重塑着京州的营商环境,也提升着市民的办事体验。袁天要打造的,是一个会“思考”、能“感知”、善“回应”的智慧城市,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