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又一轮失败的模拟测试后,已是凌晨两点。
周炽扛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李泽川也被一个紧急电话叫走。
机房里只剩下陈知行和苏想。
陈知行依旧站在白板前,像一尊凝固的雕像,只有偶尔划过公式的手指显示他还在思考。
苏想整理完最后一批数据,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起身去倒水。
她给陈知行也倒了一杯,轻轻放在他手边。
“谢谢。”
陈知行没有回头,声音有些沙哑。
“还在想那个响应延迟的问题?”
苏想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轻声问。
“嗯。”
陈知行简短地应了一声,“传统的反馈调节和参数自适应,都无法解决这种量级突变带来的系统惯性。”
苏想没有打扰他,只是安静地坐在不远处,借着台灯的光,翻阅着一本厚厚的《非线性动力学》。
她知道自己理论深度不如陈知行,但她相信,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能藏在不同的视角里。
窗外的北风呼啸着,卷起枯叶拍打着窗户。
机房里,只有书页翻动和粉笔偶尔划过的细微声响。
时间悄然滑向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个在85年校园里还并不太受重视的、被称为“平安夜”的日子。
大多数学生早已沉浸在梦乡,或是在教室里进行最后的期末复习冲刺。
机房里的两人,却浑然不觉日期的变化。
苏想合上书本,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无意识地扫过窗外漆黑的夜空。
忽然,她想起之前处理医疗数据时的一个细节——姐姐苏念的心脏在应对某些药物时,会有一个短暂的“不应期”,在此期间对后续刺激反应迟钝。
“陈知行,”
她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你说,经济系统在面对巨大外部冲击时,会不会也存在一个类似的、短暂的【混沌不应期】?
在这个期间,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是混乱甚至停滞的,传统的线性或弱非线性模型根本无法刻画这种状态?”
陈知行猛地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骤然亮起,如同暗夜中点燃的星辰!
他一直纠结于如何让模型“更快响应”,却从未想过系统本身可能存在一个“无法快速响应”的短暂阶段!
“混沌……不应期……”
他喃喃重复着这几个字,猛地抓起粉笔,用力划掉了白板上之前关于加速反馈的设计,快速写下一行新的标题——【基于暂态混沌理论的外部冲击响应延迟建模】
“不是模型不够快,而是系统本身在这个阶段处于一种高度无序的暂态!”
陈知行语速飞快,思路如同决堤的洪水,
“我们需要引入描述混沌边缘行为的数学工具,比如李雅普诺夫指数谱的瞬时分析,来识别和量化这个不应期!
在这个期间,模型不应该强行预测具体路径,而是应该给出系统可能演化方向的【概率云图】和脆弱性评估!”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思路!
将问题从“如何让模型跟上变化”转变为“如何让模型识别并刻画系统自身的停滞期”!
苏想被他眼中迸发出的智慧光芒所震撼,也为他能如此迅速地抓住自己那并不成熟的想法并升华到理论高度而感到由衷的钦佩。
“对!就是这样!”
她忍不住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指着其中一个环节,
“就像医生无法预测心脏在不应期具体如何跳动,但可以判断它处于危险状态一样!我们可以评估冲击下经济系统的健康度和崩溃风险!”
两人就着这个全新的思路,在白板前激烈地讨论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
一个提供来自应用直觉的火花,一个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其构筑成严谨的框架。
当窗外的天色开始泛起微弱的青色时,一个全新的、融合了暂态混沌理论和概率评估的模型改进方案,已经初具雏形。
陈知行放下粉笔,长长地吐出一口积压已久的浊气,脸上是连日来第一次出现的、如释重负的轻松。
他看向身边眼睛亮晶晶、却难掩倦色的苏想,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辛苦了。”
他低声说,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
苏想摇摇头,脸上绽放出疲惫却无比真实的笑容:“能解决问题就好。”
就在这时,机房的门被轻轻推开,管楼的大爷探进头来,笑呵呵地说:
“俩孩子,可真够拼的!这都圣诞节早上了!赶紧回去歇歇吧!”
两人这才恍然惊觉,他们竟然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平安夜”。
新方案的实现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陈知行负责核心混沌识别算法的编码,周炽和苏想负责概率评估模块和数据的重新适配。
李泽川则确保了“曙光一号”最优先的测试机时。
在前往学校行政楼提交一份中期评审补充材料的路上,苏想抱着厚厚的文件袋,脑子里还在回想着一个数据接口的细节。
在一条安静的、铺着暗红色地毯的走廊里,她与一行人擦肩而过。
为首的是一位气质干练、穿着合体深色西装套裙的中年女性。
她步伐迅疾,眼神锐利,周身散发着一种久居上位的从容与权威。
更引人注目的是,跟在她身后的五六个人,清一色是年龄不小的男性研究员,他们神态恭敬,正认真地聆听着她的指示,不时点头记录。
“沈工,关于那个异构集成的方案,我认为还需要论证其在极端温度下的可靠性……”
一位戴着眼镜的男研究员谨慎地提出疑问。
那位被称作“沈工”的女性脚步未停,语速不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数据我已经看过。
可靠性边界可以基于阿伦尼斯模型进行加速寿命试验外推,你们需要补充的是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失效机理分析,周五之前我要看到报告。”
她的声音清晰、冷静,充满了技术自信和决策魄力。
苏想不由得放缓了脚步,多看了一眼。
这位女性领导的气质和风采,让她心生向往。
就在这时,那位“沈工”似乎察觉到她的目光,视线随意地扫了过来,在苏想年轻而带着求知欲的脸上略微停顿了零点几秒,没有任何表情,随即又专注于与下属的讨论,一行人很快消失在走廊尽头。
苏想站在原地,心中却波澜微起。
她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到,一位女性可以在这样一个看似由男性主导的高技术领域,站在如此核心的领导位置,被众多资深男性研究员如此敬重。
这像一束光,照进了她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