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陈汤病殁的哀讯,被漫天的风雪与刻意的忽视所掩埋,并未在长安城掀起多少波澜。未央宫温室殿内,炭火烧得正旺,将严冬的寒意隔绝在外,却驱不散弥漫在帝国中枢另一种更为沉滞的冷意——财政的窘迫。

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端坐主位,面前宽大的紫檀木案几上,堆积着来自全国各郡国的上计文书、度支报告。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听着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匡衡用他那惯有的、带着经师腔调的平稳声音,汇报着令人愈发蹙眉的国库状况。

“……去岁,关东大水,淹没四郡,陛下仁慈,下诏减免钱粮,并开仓赈济,所费甚巨。今岁,陇西、西域用兵,虽冯将军力求节俭,然粮秣转运,赏赐将士,抚恤伤亡,亦是一笔庞大开支。加之,陛下为示天恩,赏赐诸侯王、列侯及匈奴呼韩邪单于,宫中用度……呃,亦有常例。”匡衡说到这里,略微停顿,小心地避开了昭阳舍等处的奢靡开销,“如今,大司农中帑(国库)存钱不足三万万,太仓(粮仓)存粟,恐难支撑至明年夏收。若再有天灾兵事,则……则国库将有竭蹶之虞。”

王凤的眉头越皱越紧。他虽专权,却也深知钱粮乃立国之本,社稷之基。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他王氏的权势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他挥了挥手,打断了匡衡冗长的数据罗列:“这些,老夫已知晓。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一议,这开源节流之法,当从何处着手?”

殿内坐着的,除了匡衡,还有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监察)张忠,以及几位尚书台的亲信官员。众人沉默片刻,气氛有些凝重。

节流?谈何容易。削减宗室赏赐?得罪的是刘姓皇族。缩减百官俸禄?会引起整个官僚体系的不满。裁撤军队?边疆烽火未熄,无异于自毁长城。限制宫廷用度?皇帝陛下和那位新近晋位为婕妤的赵合德(赵飞燕已立为皇后),正是恩宠最隆之时,谁敢去触这个霉头?

开源,似乎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

这时,一位名叫耿寿昌的尚书郎,小心翼翼地开口:“大将军,诸位明公。下官翻阅旧档,见武帝时,为征伐匈奴,充实国库,曾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榷酒酤等策,虽当时有与民争利之讥,然确能聚敛财富,以应军国之急。如今国用不足,或可……效仿前朝故事,部分恢复?”

此议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盐铁官营,这是一个敏感而充满争议的话题。

匡衡立刻出言反对,他引经据典,神色肃然:“不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治国之道,在德不在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若朝廷复行盐铁专营,与商贾争锱铢之利,上行下效,必使天下之人弃本逐末,唯利是图,礼义廉耻何在?此乃与民争利,伤陛下仁德之名,坏国家敦厚之俗,断不可行!”他一番宏论,将经济问题直接提升到了道德层面。

耿寿昌面露难色,争辩道:“匡公所言自是正理。然则,如今国库空虚,边患未宁,若不言利,军饷何出?赈济何来?岂能空谈仁义,而坐视国家艰难?”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王凤静静地听着,目光深沉,不置可否。他并非不知匡衡等儒生言论的迂阔,但也清楚他们在士林中的巨大影响力。直接强行恢复盐铁官营,必然招致强烈的舆论反弹,对他和王氏的名声不利。

他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御史大夫张忠。张忠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素以“明习法令”着称,实则善于揣摩上意。

张忠感受到王凤的目光,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匡公、耿郎中所言,皆有道理。盐铁之利,确系庞大。然武帝时,盐铁官营,亦设大农丞领之,隶属大司农。如今若骤然恢复旧制,恐惊扰地方,亦与现行体制多有扞格。下官有一愚见……”

他顿了顿,见王凤露出倾听的神色,才继续道:“或可不必全面恢复,而是择其要害,先行试点。譬如,关中之铁,巴蜀之盐,乃天下所仰。可先于此数地,增设‘盐官’、‘铁官’,隶属……嗯,”他看了一眼王凤,“或可隶属水衡都尉(掌皇室苑囿、税收,后逐渐演变为皇帝私人财库,但成帝时其职权与归属常有变动,此处为情节需要做戏剧化处理),或由大司农另设曹署直辖,选派干员管理。其产出,一部分上缴国库,一部分亦可充作……宫中用度。如此,既可稍解国库之急,亦不至于全面触动《盐铁论》以来之争议。待行之有效,再图推广,则阻力或可小些。”

这番话,说得颇为圆滑。既避开了“与民争利”的道德指责(将部分收益与“宫中用度”挂钩,使得反对者投鼠忌器),又将新设机构的管辖权,引向了可能更便于王氏直接控制的领域(如水衡都尉,或大司农下的新曹署),而非完全由匡衡这类儒臣掌控的大司农传统体系。

王凤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张忠此议,深合他意。他需要钱,也需要借机安插亲信,掌控更多的经济命脉。

“张大夫此言,老成谋国。”王凤缓缓开口,一锤定音,“国库空虚,乃当前首要之患。若空谈仁义,坐视不理,岂非陷陛下于不义?恢复盐铁之利,并非要与民争利,而是取山海自然之资,以供国家必需之用,此乃‘因民所疾而为之’!孔子亦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无财何以实现?”

他引用经典,巧妙地将经济举措与儒家信条捆绑在一起,驳斥了匡衡的纯粹道德论。

“便依张大夫之议。”王凤做出决断,“先于河东、颍川、南阳等铁矿丰沛之地,及巴蜀、河东、渤海等产盐之区,增设盐铁官。人选嘛……”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当择‘通晓事务、清廉干练’者任之。具体名单,由尚书台与御史台共同拟定,报与老夫。”

“通晓事务、清廉干练”这八个字,意味深长。这等于将任命权,牢牢掌控在了王凤及其亲信手中。可以想见,这些新设的肥缺,大部分都将落入王氏门生故吏,或投靠其的官员囊中。

匡衡张了张嘴,还想再争,但看到王凤那不容置疑的神色,以及张忠等人默然附议的态度,终究还是将话咽了回去。他深知,在绝对的权力面前,经义的说教是何等苍白无力。

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就在这温室殿的暖阁中,以这样一种看似折中、实则权力再分配的方式,被敲定下来。它并非源于对民生福祉的深思,也非基于对经济规律的尊重,而是服务于权臣巩固自身势力、填补国库亏空的现实需要。

消息传出,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室手工业,与盐铁有一定业务重叠)及部分相关官员心中惴惴,而那些嗅觉灵敏、早已投靠或意图投靠王氏的官员,则开始暗中活动,瞄准了这些即将设立的“盐官”、“铁官”职位。

未央宫外,风雪依旧。而一场新的财富攫取与权力盛宴,已悄然拉开了序幕。那些远在河东、巴蜀的盐场、铁坊,那些依靠煮盐、冶铁为生的百姓与商贾,尚不知晓,他们的生计与命运,即将被这长安深宫中的一纸决议所改变。帝国的肌体,在“仁义”的华服之下,正向着与民争利的深渊,又迈出了沉重的一步。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重生之大科学家开局落草土匪窝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鼎明并汉穿越大唐做生意大叔凶猛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三国之小曹贼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江山,美人反派:公主偷听我心声,人设崩了大楚小掌柜回到南明当王爷开局直播:秦始皇中考高考公考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三国之再兴汉室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仙人只想躺着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我的老婆是土匪大夏王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锦衣血途刚要造反,你说圣上是我爹?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张逸风姜凤小说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异世逆凤:邪女傲天重生极权皇后大唐:每天签到,奖励太多了津川家的野望与乾隆的儿子抢皇位海战精兵从司农官开始变强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大唐钓鱼人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从死囚到统帅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世子去哪了?魂穿五代,我占寿州为王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天下一帝秦始皇皇后们,这真不是后宫聊天群白衣盗寒门逆袭:我用科技平天下大秦帝国风云围棋少年,我在大明举重若轻网游三国数据化黄巾三国:每天十个人,我慢慢无敌一剑照汗青玉佩乾坤:锦衣卫的现代逆袭绣春雪刃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穿成孙武门徒,我靠孙子兵法狂飙大明首辅:杨士奇朕的大秦!万邦臣服!天幕:玄武门大舞台,有胆你就来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天幕刷视频,返现一点点1621,不一样的大明我靠灵泉空间,收服八十八位美女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蓝月闪烁之时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穿越大清,皇帝居然带头剪辫?千秋一烬谁说神罗不算罗多子多福,开局就送绝美老婆退隐江湖那些年开局天幕曝光:我未来统一全球跛王爷青铜账簿与铁王座开局反杀捉刀人,我成了大乾凶徒晚清三杰恩仇录天启:朕登基后,东林党麻了解差传红楼:父不争气,我亲自上阵荣国府,抱歉,不稀罕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重生红楼的香艳人生科举逆袭:从农家子到一品阁老穿成太子,本想摆烂,却被人陷了魂穿大唐:开局便被长乐赖上了救女主?问题不大,看我爆兵百万在造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