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室,烟雾缭绕。年轻却眉宇间带着沉稳的刑警王建军,正伏在案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旁边散落着几张模糊的照片和一些剪报。
他的目光聚焦在最新的一页,标题写着“陈山河团伙近期活动分析”。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
“一、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 “来源:1、厂区夜市、运输队收入(稳定,但量级有限)。2、核心来源疑为倒卖北林机械厂报废设备(与后勤科科长周xx往来密切,证据正在收集中)。3、疑涉小额跨市走私(香烟、酒类,线报待核实)。”
· “资金流向:1、大量投入‘王朝歌舞厅’(选址百乐门对面,意图明显)。2、团伙成员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挥霍迹象初显)。3、疑似建立‘公库’(赵红梅负责,意图规范内部,稳定人心)。”
“二、组织架构趋于成型。”
· “核心层:陈山河(首脑,决策果断,狠辣与克制并存)、刘卫东(军师,负责具体运营、外交、谋略)、耿大壮(武力头目,性格粗暴,管理能力差但威慑力强)、赵红梅(财务、内务,地位上升迅速)、胡小军(情报,伤愈后活跃,组建信息网)。”
· “外围人员:数量激增,成分复杂(厂区青皮、社会闲散),管理隐患大(近期内部惩戒事件表明陈试图建立规矩)。”
“三、活动范围与方式转变。”
· “活动重心由厂区向市区转移(王朝歌舞厅为标志)。”
· “行为方式:试图‘半合法化’包装(成立运输队,介入商业竞争),但核心手段未变(暴力威慑、利益输送、灰色交易)。”
· “与本地势力关系:1、与东城李宏伟关系微妙(合作对付宋老六后,转入潜在竞争)。2、与西城原沙霸宋老六残党有隙(赵红梅绑架事件)。3、与幕后大佬‘四爷’结怨(厂区之争),目前四爷方面异常沉默,需警惕。”
王建军停下笔,拿起一张照片。照片是在远处用长焦镜头拍的,画面是“王朝歌舞厅”的施工现场,陈山河与刘卫东站在门口指指点点。陈山河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当初那个在保卫科被审讯时带着桀骜和愤怒的年轻工人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和掌控感。
“成长太快了……”王建军喃喃自语。
他作为一名有敏锐直觉的刑警,从一开始就没把陈山河当作普通的街头混混。从废料堆血案开始,他就意识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种不同寻常的特质。如今,陈山河团伙的迅速发展,更是印证了他的判断。
这不是一个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地痞团体,而是一个有着清晰野心、正在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和组织构建的潜在犯罪集团。其试图“洗白”、“转型”的迹象,反而说明了其首脑的远见和危险程度。
“他们在抢时间。”王建军对坐在对面整理卷宗的老搭档说道,“趁着经济搞活、法规尚不完善的空档期,拼命积累资本,搭建平台。一旦让他们完成初步的合法化包装,再想动他们,就难了。”
老搭档抬起头,推了推眼镜:“证据呢?我们现在掌握的,最多就是些打架斗殴、偷卖废料,甚至他那个运输队,表面上手续都是全的。倒卖设备,周科长那边咬死是正常资产处理。走私,更是没直接证据。光靠分析,可定不了罪。”
王建军深吸一口烟,将烟蒂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我知道。所以现在不能打草惊蛇。让他们继续动,动得越多,破绽就越多。重点是盯死他们的资金流向和核心成员的每一次越界行为。特别是那个周科长,还有他们和李宏伟、以及那个沉默的四爷之间的互动……”
他拿起红笔,在“四爷”和“李宏伟”的名字上重重画了两个圈。
“风暴来临前,最是平静。陈山河现在顺风顺水,但把他推上浪尖的,也是这些潜在的敌人。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是我们的机会。”
王建军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窗户,望向北林市渐渐亮起的霓虹。在那片璀璨之下,他仿佛能看到陈山河正如一只织网的蜘蛛,忙碌地扩张着自己的领地。而他自己,则像一名耐心的猎人,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等待那张网出现裂痕,或者,等待另一只更强大的掠食者闯入,将水搅浑。
他的关注,如同无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陈山河团伙的上空。只是此刻,忙于扩张的陈山河和他的兄弟们,还未能完全察觉这来自国家机器的、冷静而持久的凝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