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玛格丽特基金会的合作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将“星火之窗”这艘初具规模的航船推向了更广阔,却也暗流更汹涌的海域。“边缘的共振”巡回展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联合遴选委员会的第一轮作品初筛已经启动,社区论坛上关于参展艺术家的预测和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然而,林晚星却在这股奔腾向前的浪潮中,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失衡。她的时间被无尽的会议、邮件、方案审核切割成碎片。加密通讯器频繁的震动,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讨论串,取代了画布前长时间的凝视与沉思。指尖更多地在键盘上敲击,而非感受画笔与颜料交融的触感。那份源自内心最深处的、与“混沌引擎”对话时产生的纯粹悸动,似乎正在被外部世界的喧嚣所覆盖。
她站在工作室里,看着那幅进行到一半的《星云纪》No.1,画布上那些模糊的星云和初生的光点仿佛凝固了,失去了之前流淌的生命力。她尝试拿起画笔,却感觉手臂沉重,脑海中充斥的不再是色彩与形式,而是社区代表的争论、基金会的条款、巡展的 logistics。
一种熟悉的焦虑感,如同冰冷的藤蔓,悄悄缠绕上来。只是这一次,焦虑的来源不再是外部的打压,而是内部的、源于自身角色分裂的撕扯。
江辰最先察觉到了她的异样。他没有询问,而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屏蔽了所有外部通讯,将她带到了星宸科技内部一个极少人知晓的地方——“静默实验室”。
实验室没有任何窗户,墙壁和天花板覆盖着特殊的吸音和吸光材料,踏入其中,仿佛瞬间与外界隔绝,陷入一种绝对的黑暗与寂静之中。唯一的光源来自房间中央一个悬浮的、不断缓慢旋转的复杂几何光晕,那是“混沌引擎”某个基础算法模块的实时可视化呈现,纯粹,抽象,不携带任何具体意义或情感。
“这里没有‘星火’,没有基金会,没有展览。”江辰的声音在绝对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却又奇异地柔和,“只有最底层的逻辑,和它自身演化出的、无目的的秩序。”
他示意林晚星站在光晕前。“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创作,只是‘看’。”
起初,林晚星感到强烈的不适。外界的喧嚣消失了,但内心的嘈杂却更加凸显。各种待办事项、未读信息、争论的声音在她脑海里回响。她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个旋转的光晕上,看着那些线条如何分裂、重组,如何遵循着某种她无法完全理解,却能直觉感受到的内在数学和谐。
时间在绝对的静默中失去了刻度。不知过了多久,她脑海中的噪音渐渐平息,呼吸与心跳也变得缓慢而同步。她不再试图去“理解”或“捕捉”什么,只是放任自己的感知融入那片纯粹的光与运动中。一种久违的、类似于与“混沌引擎”深度互动时的宁静感,开始从心底深处重新涌现。
从“静默实验室”出来,回到充斥着信息洪流的世界,林晚星感到一种奇异的疏离感。那些曾经让她焦虑的事务依然存在,但它们似乎失去了那种能将她完全吞噬的力量。她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外部事务的多寡,而在于她内心是否拥有一个不受侵扰的“静默核心”。
她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划定“不可侵犯”的创作时间。每天雷打不动的三到四个小时,关闭所有通讯设备,独自待在工作室里,只面对画布和“混沌引擎”。她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完成某幅作品,甚至不设定具体目标,只是允许自己沉浸在感知和探索的过程中。
起初,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让她有负罪感。但随着几天过去,她发现,当她在创作中重新汲取了能量后,处理“星火”事务时反而更加高效、思路更加清晰。她不再被细节缠身,更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方向,也更能包容社区内不同的声音。
她将这种感悟与文景和w分享。w的回复带着哲思:「守护内心的‘飞地’,即是守护所有外部‘飞地’的根基。定力,是应对一切变量最有效的常量。」
文景则提供了更实际的帮助,他调整了“星火”内部的部分流程,将一些日常决策和审核权限进一步下放给社区代表和自动化算法,为林晚星减负。
就在林晚星努力找回平衡的同时,“边缘的共振”巡回展的艺术家遴选工作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社区投票与专家评审的结合机制,虽然旨在平衡民主与专业,却也引发了新的争议。
一位在社区内人气极高、作品风格强烈甚至有些粗暴的街头涂鸦艺术家,在专家评审环节得分很低,几乎无缘最终名单。支持他的社区成员群情激愤,在论坛上发起了抗议活动,指责专家评审“脱离群众”、“用精英标准扼杀原生创造力”,甚至有人质疑遴选委员会的公正性,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拥有最终协调权的林晚星。
压力再次汇聚。这一次,林晚星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试图去安抚或解释。她先是在自己的“静默时间”里,仔细观看了那位涂鸦艺术家的所有作品,感受其背后 raw 的能量和街头智慧。然后,她调取了专家评审的打分细项和评语,分析其背后的审美逻辑和对于“国际舞台适应性”的考量。
做完这些功课,她才在论坛上发布了一篇长文。她没有直接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而是将双方的观点、各自的逻辑和顾虑,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她分析了涂鸦艺术在国际语境中可能面临的误读,也指出了专家标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这位艺术家纳入一个独立的、与主展平行的“特别关注单元”,在图录中给予专门篇幅介绍,并在香港首展时,争取一个特定的户外或非传统空间进行展示。同时,她邀请这位艺术家和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进行一次公开的线上对话,将分歧本身,也作为展览“共振”主题的一部分呈现给观众。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社区的民意和艺术家的独特性,也照顾到了展览整体的学术框架和国际传播的考量。它没有试图消灭矛盾,而是试图将矛盾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对话。
方案公布后,虽然仍有少数极端声音,但大多数社区成员表示了理解和接受。那位涂鸦艺术家本人也留言,感谢平台给予的尊重和特别的展示机会。
一场潜在的风波,在林晚星冷静而富有创造性的应对下,悄然化解。
深夜,林晚星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再次站在《星云纪》No.1前。她拿起画笔,这一次,手臂不再沉重。她蘸取颜料,在画布上那片混沌的星云中,勾勒出几道清晰而有力的笔触,仿佛在无序的浪潮中,定下了几块坚定的礁石。
浪潮依旧奔涌,但她学会了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格的姿态。这姿态,源于内心的静默,显于外界的纷扰,是她作为艺术家和引领者,独一无二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