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篾旧约:春塘的手艺传承
周末的晨光刚漫过塘边的竹梢,小宇就提着工具箱来了。青石上已摆好了小虎备好的新竹,竹节分明,带着夜雨浸润的潮气。“先烤竹,让篾条软和些,不然折的时候容易裂。”小虎说着点燃了小泥炉,把竹竿架在火上轻轻转动,竹皮渐渐泛起温润的光泽,这是他从老篾匠那儿学来的法子,不用一颗钉子也能让竹器结实耐用。
阿瑶拎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剪刀、棉线和染好的彩绳,还有块新的蓝印花布。“昨晚照着老样子画了帆的尺寸,比当年的略大些,能兜住更多风。”她铺开布,指尖沿着布上的菱花纹路划过,朵朵蹲在旁边拆旧渔网,把还能用的棉线理成小捆:“这些线留着绑竹筐,当年的结法我还记得,三绕两缠,越拉越紧。”
小宇握着劈刀站在竹旁,忽然有些迟疑。四十多年没碰过竹篾,刀刃落在竹节处时,手竟微微发颤。小虎见状笑了,接过刀示范:“要顺着竹纹下力,你看——”刀刃一划,竹竿应声裂开,他顺势将竹条剖成细篾,再用刮刀细细刮去竹绒,篾条瞬间变得柔韧光滑。小宇跟着试了几次,指尖沾了竹屑,久违的熟悉感却慢慢涌了上来。
“该编船尾的小篮子了。”阿瑶递来几根彩绳。当年她没做成的装饰,如今终于有了机会补上。朵朵提议用竹丝镶嵌的法子,在篮沿编出方胜纹,这是她在南方旅行时见过的非遗手艺,虽不熟练,却编得格外认真。小虎蹲在塘边组装船身,加热过的竹条轻松弯出弧度,拼接处严丝合缝,全靠竹篾本身的韧性固定。
正午的阳光穿过竹丛,在新竹船上投下斑驳的影。小宇负责固定布帆,将蓝印花布牢牢绑在帆杆上,布角随风轻晃,和旧照片里的模样渐渐重叠。阿瑶把最后一根彩绳缠好,竹篮上的纹路像极了当年塘边的菱叶脉络,她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笑着说:“要发给当年的老阿伯看看,咱们真的编出新船了。”
忽然传来孩童的嬉笑声,两个穿花衣的小姑娘站在塘埂上,好奇地盯着他们手中的竹篾。“这是在做竹船吗?”其中一个怯生生地问。朵朵招手让她们过来,递去两根细篾:“想学吗?阿姨教你们编小竹篮。”小姑娘们立刻围了上来,指尖笨拙地模仿着绕绳的动作,竹屑落在她们的发梢,像沾了层细碎的阳光。
夕阳西斜时,新竹船终于完工。比旧船更结实,更精致,船尾的彩绳篮、帆上的菱花纹,还有船底重新刻上的四个小名字,都藏着时光的痕迹。小虎把旧渔网系在船尾,和新船一起放进塘里,两只竹船一前一后漂着,蓝印花布帆在风中鼓成同样的形状,恍若跨越半世纪的重逢。
小姑娘们追着竹船跑,笑声惊起了塘里的小鱼。阿瑶望着这一幕,忽然说:“咱们当年也是这样,蹲在塘边看竹船漂一整天。”小宇点点头,想起青石上那些模糊的刻痕,原来手艺会传承,时光里的欢喜也会。
暮色降临时,他们把新竹船捞上岸,和旧船一起放进竹篓。竹篾碰撞的轻响里,既有老手艺的厚重,也有新故事的清亮。小虎提议明年教孩子们编竹器,朵朵要把玻璃珠串成挂饰系在船帆上,阿瑶则想在塘边种些新竹,等着来年再剖新篾。
“竹有节,藏得住时光。”小宇轻声说。这一次,他终于懂了,春塘的竹篾里藏着的,不仅是他们四个的约定,更是时光里最温柔的传承——就像这塘水,总会载着旧记忆,迎来新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