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样品攻坚:竹篾间的小波折
第二天一早,社区活动室的门刚打开,孩子们就抱着竹篾围了过来。晓晓把昨晚画好的设计图贴在墙上,小虎则把分好的原色、浅棕竹条摆上桌,老陈手里拿着一把小剪刀,提前检查着每根竹篾的边缘——避免编的时候刮到手。
“咱们先编文字部分,‘拾光’的‘拾’字,左边的提手旁要细一点,右边的‘合’字间距别太挤。”老陈拿起一根浅棕竹篾,在桌面摆出字的轮廓,“编的时候,每过两根竹条就要压一下,这样字才不会歪。”
戴眼镜的小男孩率先动手,他把原色竹篾摆成整齐的竖排当底,再拿浅棕竹篾绕着轮廓编“拾”字。可刚编到提手旁的弯钩,竹篾就不听话地翘了起来,试了三次,要么弯钩变直,要么把旁边的底篾带歪了。他皱着眉放下竹篾,有点泄气:“怎么这么难啊?明明昨天画的时候挺简单的。”
晓晓凑过去看了看,拿起一根没编过的竹篾,放在温水里泡了几秒:“老陈说过,竹篾泡软了更听话,你试试这个办法!”她一边说,一边帮男孩把翘起来的竹篾轻轻压平,“编弯钩的时候,慢慢转竹篾的角度,别着急拉太紧。”
男孩照着试了试,泡软的竹篾果然温顺了不少,虽然还是慢,但提手旁的弯钩总算有了形状。他眼睛一亮,又埋头编了起来,嘴里还小声念叨:“慢一点,再慢一点……”
另一边,编蔷薇的小女孩在攻“摊开的书”的弧线。她照着地上的轮廓,把原色竹篾弯成弧线当书的封面,可编到中间的折痕处,两边的弧线总是不对称——左边弯得浅,右边弯得深,活像一本歪掉的书。她急得鼻尖冒了汗,把编坏的竹篾往旁边一放,差点没忍住哭出来。
小虎看到了,赶紧拿起自己练了一晚上的“半本书”走过去:“我昨天也编歪了三次!你看,编之前先在竹篾上用铅笔轻轻画个小记号,对准记号编,弧线就不会偏了。”他把自己的竹篾递过去,上面果然有几个小小的铅笔点,“而且折痕处要多压两下,把竹篾的形状定住。”
小女孩接过竹篾,照着记号慢慢编。这次,她每编到一个记号就停下来看一眼,遇到弧线太陡的地方,就用指尖轻轻揉一揉竹篾。过了十几分钟,一本小小的“摊开的书”终于成型,虽然弧线不算特别流畅,但总算对称了。她举着杯垫半成品,兴奋地喊:“我编好啦!你们看,像不像真的书!”
孩子们都凑过去看,老陈也走了过来,指尖轻轻摸了摸弧线处:“进步特别大!第一次编弧线能成这样,已经很厉害了。咱们再把边缘修一修,把多余的竹篾剪短,藏到底部,就更精致了。”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两个样品终于快成型了。一个杯垫上,浅棕的“拾光”二字稳稳落在中间,左边是细细的书签图案,右边是半本摊开的书;另一个则把图案换了位置,书签在右,书本在左,刚好能让书店老板选喜欢的款式。
可就在最后收边的时候,晓晓突然发现,第一个样品的“光”字,最后一笔的竖画编短了,比“拾”字矮了一截,看着特别不协调。她指着字,有点纠结:“这可怎么办?要是拆了重编,前面的图案也会松掉;不拆的话,又不好看。”
孩子们都围了过来,没人说话——大家编了大半天,都不想因为这一笔功亏一篑。老陈拿着杯垫看了一会儿,突然说:“有办法了!咱们找一根细细的浅棕竹篾,从‘光’字底部的竹篾缝里穿进去,补编一小段竖画,藏好接头,看不出来的。”
他说着,拿起小剪刀剪了一段短竹篾,指尖捏着竹篾,一点点从底部的缝隙里穿进去,每穿一下就轻轻压平,再把多余的接头藏到底部的竹篾下面。几分钟后,“光”字的竖画终于补好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是后补的。
晓晓松了口气,把两个样品放在阳光下看——浅棕的文字清晰工整,原色的图案透着灵气,杯垫边缘光滑,没有一丝毛刺。小虎拿起马克杯放上去,稳稳的,防滑又隔热,跟书店的氛围刚好搭得上。
“明天就能给周老板送样品啦!”编蔷薇的小女孩抱着样品,舍不得放下,“说不定他两个都喜欢,直接订30个呢!”
老陈笑着点点头,把样品放进棉布包里:“明天咱们一起去书店,让周老板看看咱们的手艺。不过今晚大家再检查检查,别出小差错。”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两个小小的竹编杯垫上,竹篾的纹路在光线下格外清晰。孩子们围着棉布包,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明天去书店的场景,没人注意到,老陈悄悄把那根编坏的竹篾收了起来——他想留着,等下次教新孩子编竹编的时候,告诉他们:编竹篾跟做事一样,遇到小波折没关系,找对办法,总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