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线下传欢:展厅里的竹篾声
周末的博物馆展厅,比往常热闹了好几倍。老陈的工作台摆在灯海旁边,桌上摊满了细竹篾、绒毛球和颜料,旁边的牌子上写着“竹编体验课”,刚摆好没多久,就围了一圈大人小孩,连之前来买材料包的那位阿姨,都带着孙子来了。
“陈师傅,今天能教我们编小兔子不?我家娃昨天就盼着来呢。”阿姨把孙子往前拉了拉,小男孩攥着小凳子,眼睛直盯着桌上的小兔子样品,满是期待。
老陈笑着点头,拿起几根软竹篾分给大家:“咱们先从兔子底座编起,跟上次教孩子们的小篮子一样,先摆‘米’字,记住每根竹篾间距要一样,编出来的底座才圆。”他一边说,一边动手演示,手指翻飞间,竹篾很快就交叉出整齐的纹路,“你们慢慢来,编错了也不怕,拆了重新来就行,老手艺就得耐住性子。”
大家跟着动手,展厅里顿时响起了竹篾碰撞的轻响。小男孩第一次碰竹篾,手指有点笨,刚摆好的“米”字没拿稳,竹篾散了一地,眼圈一下子红了。老陈见状,蹲下来帮他捡竹篾,还特意选了最软的几根递给他:“咱们先拿两根练,像玩积木似的,把它们交叉起来,爷爷陪着你编。”
有了老陈的指导,小男孩慢慢放松下来,虽然编得慢,却格外认真。旁边的妈妈们也凑在一起讨论,有的忘了步骤,就互相提醒;有的编出了好看的纹路,还举起来给大家看,展厅里满是笑声。
小张则在旁边帮忙分发材料,偶尔帮游客调整手机角度,让大家能拍下老陈的演示动作。刚忙完,就看见校门口停了辆大巴车,下来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是邻市实验小学的师生,特意趁着周末来博物馆参观,还带了孩子们编的竹编作品。
“小张老师!”林晓晓第一个跑过来,手里抱着一个大竹篮,篮身上除了桃花,还多了几片小叶子,“我编了个大的,装了奶奶种的小番茄,给陈爷爷和你吃!”
跟着来的孩子们,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小宇的老虎竹篮里装着手工纸折的小老虎,朵朵的粉色竹篮上画了小蝴蝶,还有孩子编了小兔子、小鸭子,摆在一起,像个小小的竹编展。
老师笑着说:“孩子们听说博物馆办体验课,都吵着要来,还特意把自己编的作品带来,想让陈爷爷指点指点。”
老陈放下手里的竹篾,拿起孩子们的作品翻看,每拿起一个,都仔细看纹路,还不忘夸一句:“小宇这个收边比上次整齐多了,进步大!朵朵的蝴蝶画得真活,像要飞起来似的。”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围着老陈问东问西:“陈爷爷,我能编个竹编小帽子吗?”“下次线上课,能教我们编竹编小钱包不?”
老陈一一应着,还拿起一个孩子编的小兔子,指着耳朵的位置说:“下次编兔子耳朵,咱们可以用细一点的竹篾,编得薄一点,就更像真耳朵了。”
这边孩子们围着老陈请教,那边体验课的游客也编出了成品。那位阿姨拿着自己编的小兔子,给孙子套在手上当小玩具,小男孩举着兔子,跑过来跟林晓晓的大竹篮合影;还有位年轻姑娘,编了个小荷花,放在展厅的灯海旁边拍照,笑着说要发朋友圈,让朋友也来学竹编。
中午的时候,大家把编好的竹编作品摆在一起,有小兔子、小荷花,还有孩子们带来的各种小篮子,满满摆了一桌子,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有的还当场报名,问下次体验课是什么时候。
小张把大家的疑问记下来,跟老陈商量:“要不咱们以后每个周末都办一次体验课,再把孩子们的作品留几件,在展厅里设个小角落展示,让更多人能看到。”
老陈点头同意,目光落在满桌的竹编作品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这些带着温度的手工品上,竹篾的纹路里藏着欢喜,颜料的色彩里装着心意。他知道,这些小小的竹编,早已不只是简单的手工,更是老手艺走进生活的见证,是越来越多人心里,对传统的热爱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