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研学基地里的新课堂
开春的文山,红壤坡地刚泛出新绿,李建国就忙着在自家三七地边搭木栅栏——再过半个月,“三七研学基地”就要迎来第一批城里孩子。他手里攥着林舟发来的“研学课程表”,上面写着“认识三七生长环境”“体验生态种植”“学习鉴别道地三七”,每一项都让他忍不住琢磨:得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摸到“道地”的根。
这天清晨,第一批研学团队的大巴刚停稳,李建国就举着“道地三七讲解员”的牌子迎了上去。领头的老师笑着递来话筒:“李叔,孩子们都等着听您讲三七的故事呢!”他深吸一口气,领着孩子们往地里走,手指向远处的蓝色界碑:“那是咱文山三七的‘保护区大门’,里面的土地海拔1200米,是红壤,只有在这样的地里长出来的三七,才叫真正的道地三七。”
走到一株三七苗前,李建国蹲下身,小心地拨开周围的紫花地丁:“大家看,这草不是杂草,是咱特意种的,能保水土、给三七固氮,就像给三七找了个‘小帮手’。”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手:“爷爷,那怎么知道这三七没打农药呀?”李建国笑着掏出手机,点开“三七全链溯源平台”,扫码调出这块地的档案:“你们看,这里记着啥时候施的有机肥,啥时候放的蚜茧蜂治虫,连检测报告都在上面,比咱的户口本还详细!”
体验种植环节,孩子们戴着小手套,跟着李建国学挖浅沟、放有机肥。城里来的小男孩豆豆动作慢,沟挖得歪歪扭扭,李建国蹲在他身边,手把手教:“挖沟要顺着三七根的方向,不能太深,不然会伤着根——种三七和养孩子一样,得细心。”豆豆抬头看着他:“爷爷,您种的三七都能扫码看见,是不是比别的三七更贵呀?”李建国摸了摸他的头:“不是贵,是值——咱种的是放心,买的人吃的是安心。”
下午的鉴别课上,李建国把特级三七和普通三七摆在一起,教孩子们看断面:“真正的道地三七,断面是灰绿色,还有放射状的纹理,闻着有淡淡的药香。”他又拿出去年被拒收的三七干品:“这是以前没按标准种的,农残超标,再好的样子也不能要。”孩子们凑过来仔细看,有的还掏出小本子记笔记,李建国心里暖暖的——这不仅是教鉴别,更是在孩子心里种下“守标准、讲诚信”的种子。
傍晚送孩子们离开时,豆豆跑过来塞给李建国一幅画:画上是一片三七地,地边立着蓝色界碑,旁边写着“文山三七,有身份证的好药材”。李建国把画揣进怀里,看着大巴车驶远,转头看见林舟站在不远处笑。“李叔,今天孩子们都夸您讲得好呢!”林舟递来一瓶水,“下个月还要增加‘三七药膳体验’,您要不要试试教大家做三七炖鸡?”
李建国望着夕阳下的研学基地,木栅栏边的三七苗在风里轻轻摇晃。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还在为农残超标发愁;如今,不仅自家的三七有了“身份证”,还能站在田埂上给城里孩子上课。他笑着点头:“咋不试!让孩子们尝尝真正的文山味道,比啥都强!”
晚风掠过红壤坡地,带着三七的淡香。李建国知道,这研学基地的新课堂,不仅让城里孩子认识了三七,更让文山的道地药材走出了大山——从一株株有“身份证”的三七,到一个个会讲故事的农民,这片青黑土地上,正长出更多关于希望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