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南征的庞大机器已然全速运转,各项准备工作在扶苏的掌控与群臣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推进。
后方政务有李斯、冯去疾、陈平这铁三角坐镇,扶苏心中大定。
于是,在离京前的这段日子里,他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两件事:一是陪伴后宫诸位佳人,享受暴风雨来临前的温馨与宁静;二则是频繁前往皇家学院,那里汇聚着帝国未来的智慧与希望,他渴望从中汲取灵感,或是为那些可能改变时代的研发方向点亮一盏明灯。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扶苏轻车简从,再次来到了位于咸阳城郊的皇家学院。
学院内绿树成荫,琅琅读书声与各种奇特的实验声响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得到消息的理学院院长茅焦早已在学院大门处恭候,见到扶苏御驾,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茅焦,恭迎陛下!”
“茅爱卿平身。” 扶苏微笑着摆手,“朕闲来无事,过来看看学院近日可有什么新的气象。不必惊动太多人,你我随意走走便好。”
“臣遵旨。” 茅焦连忙应道,心中却不敢有丝毫怠慢,小心地陪同在扶苏身侧,介绍着学院近期的各项进展。
两人信步走在学院宽阔的石板路上,穿过工学系那传来叮叮当当金属敲击声的区域,正准备前往更深处的化学系所在院落。
就在这时,一个约莫二十出头、身着青色学员服、头发有些凌乱、脸上还带着些许油污的年轻学子,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用布包裹的物件,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一般,两眼放光,从一侧的廊道里狂奔而出,径直朝着茅焦冲来,嘴里还兴奋地大喊着:
“院长!院长!成了!成了!真的成了!!!”
他跑得又快又急,完全没注意到茅焦身旁那位气度不凡、身着常服却难掩威仪的年轻人。
茅焦一见此景,脸色顿时一黑,心中暗叫不好。
陛下在此,这毛头小子如此失仪,成何体统!
他连忙呵斥道:“刘茂!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没看见……” 他本想提醒刘茂陛下在此,却见扶苏微微摇了摇头,示意他不必声张。
那名叫刘茂的学子此时也终于跑近了,听到院长的呵斥,这才猛然刹住脚步,抬头一看,正好对上扶苏那带着几分好奇与笑意的目光。
他虽然没见过皇帝真容,但看院长那恭敬的神态以及眼前这年轻人的气度,心中顿时一个激灵,猜到了八九分!
“陛……陛下?!” 刘茂吓得魂飞魄散,手一抖,差点把怀里那布包掉在地上。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声音都变了调,“学生……学生工学系学员刘茂,冲撞圣驾,罪该万死!请陛下恕罪!”
扶苏看着这年轻学子吓得够呛的模样,不禁莞尔,和声道:“无妨,起来说话。年轻人有朝气是好事。你方才高呼‘成了’,是何物成了?让朕也瞧瞧。”
刘茂闻言,心中稍安,但还是不敢起身,只是微微抬起头,双手颤抖着将那个布包举过头顶,激动又带着几分惶恐地说道:“回……回陛下!是……是钟表!学生对陛下当年提出的钟表进行了改进,如今……如今走时精准了许多!”
“哦?钟表?” 扶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兴趣。他记得这东西。
当年他刚成立皇家学院,加上穿越过来的时间不长,对于原有的报时方式很不习惯,为了规范时间,曾向当时的工学院提出了钟表的概念。
凭借大秦本身就不弱的机械制造能力,加上工学院的人才汇聚,更有墨家弟子的加入,工学院的能工巧匠们确实很快捣鼓出了雏形,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报时钟。
然而,受限于发条材料、齿轮精度、润滑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那些早期钟表走时误差很大,一天下来差个一刻钟半个时辰都是常事,而且结构复杂,需要专人不断维护校正,成本高昂。
因此,除了在少数重要官署和皇家别苑象征性地安装了几座之外,并未能推广开来。
加之扶苏本人也觉得大秦原有的铜壶滴漏、日晷以及更夫报时等方式,虽然效率不高,却也别有一番古韵和仪式感,故而后来也就没有投入过多资源去强力推行钟表的普及。
这件事,几乎成了皇家学院早期一个“半失败”的案例,渐渐被人遗忘。
没想到,今天竟然有人重新拾起了这个项目,还声称取得了突破?
“赦你无罪,平身吧。仔细与朕说说。” 扶苏语气温和,示意刘茂起来。
刘茂这才战战兢兢地站起身,依旧不敢直视扶苏,但提到他的研究,眼中立刻焕发出狂热的光彩。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布包,露出了里面一个木质外壳、表面镶嵌着玻璃罩子的物件。
这物件大小约莫如同后世一个小型的闹钟,造型还显粗糙,木质外壳上的漆色也不甚均匀,但能看出是精心手工制作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表盘。表盘是白色的珐琅质,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均匀分布。与扶苏记忆中不同的是,每个时辰的区间内,又被均匀地分成了八份,每一份代表“一刻钟”。
表盘上只有两根指针。一根稍短粗,指向当前的时辰;另一根稍长细,指向当前的“刻”。
刘茂献宝似的将钟表捧到扶苏面前,指着指针,激动地解释道:“陛下请看!此时短针指向‘辰’字中段,长针指向第三格,便表示现在是辰时三刻!学生改进了擒纵机构,用了更好的精钢做发条和齿轮,还调整了摆锤的配重和摆动周期,经过学生连续十日的观测比对,与宫中最准确的铜壶滴漏相比,每日误差已不超过……不超过二十息!”
每日误差不到半分钟!在这个时代,这简直是惊人的精度!
扶苏接过那还带着刘茂手心温度的钟表,仔细端详。
虽然做工粗糙,表盘划分也与后世不同,但那规律跳动的指针,以及相对精准的走时,已经让他看到了巨大的潜力!
“好!很好!” 扶苏脸上露出了由衷的欣喜笑容,“刘茂,你做得非常好!此物意义重大!”
他摩挲着钟表粗糙的外壳,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应用场景。他看向激动得满脸通红的刘茂,开始将更成熟的时间概念和表盘设计娓娓道来:
“刘茂,你所研制的钟表,已具雏形,精度更是超乎朕的预期。然,时辰与八刻之划分,虽符合当下习惯,却仍显粗略。朕再与你分说一二。”
“你可曾想过,将每个‘刻’再行细分?譬如,将一日十二时辰,细分为二十四个‘小时辰’,计量单位就定为时,每个‘小时辰’再分为四‘刻’,每‘刻’再分为三‘盏茶’,将其定为五分钟,以分作为计量单位,每分钟再分为六十份,以秒作为计量单位?”
“单位间依此转化,可定为六十秒为一分钟,六十分钟为一小时!”
扶苏一边说,一边用手在表盘上比划:“若如此,你这表盘便可重新设计。外圈标注十二个小时辰,内圈平均氛围六十份。相应地,指针也可增至三根,最细长一根指示‘秒’,次长一根指示‘分’,最短一根指示‘时’。”
他看着刘茂那因信息量过大而显得有些迷茫,随即又迸发出惊人亮光的眼睛,继续抛出一个更震撼的想法:
“甚至,你可以设想,将此物进一步缩小!小到可以佩戴在手腕之上!朕称之为‘手表’!若军官手腕之上皆有此物,各部协同进军,发起攻击,便可精确到‘分、秒’!再不会出现号令传递延误,各部行动不一之弊病!若官员皆有此物,处理政务,约定时辰,将何其方便!若百姓商贾皆有此物,安排作息,经营买卖,效率又将提升几何?!”
扶苏描绘的蓝图,尤其是“手表”的概念,如同一声惊雷,在刘茂脑海中炸响!
他之前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让座钟更准,从未想过还能将其微缩化、个人化!
尤其是陛下所说的时、分、秒的概念,比起如今的计量单位准确太多了!!!
“手……手表?佩戴于腕间?精确到...秒?!” 刘茂喃喃自语,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神中的光芒几乎要溢出来。他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在眼前轰然打开,门后是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精确而高效的世界!
“陛下!学生……学生明白了!学生明白了!陛下点拨,如醍醐灌顶,学生已明确方向,只要找算学系的教授帮助精准计算,学生再调教发条、齿轮速率,多试验几次一定能行!!!”
刘茂猛地回过神来,激动得几乎要手舞足蹈,他恨不得立刻冲回工学系的试验工坊,将陛下所说的这些奇思妙想付诸实践!
他躬身一礼,“谢陛下指点迷津!学生这便回去研究!定不负陛下厚望!”
说着,他转身就要跑。
“且慢。” 扶苏叫住了他。
刘茂连忙止步,恭敬回身。
扶苏看着他,目光中充满了赞赏与期许:“刘茂,你能沉心于此道,数年不辍,终有所成,朕心甚慰。钟表之事,看似小巧,实则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帝国效率!你若真能将朕所说的手表研制出来,使之精准、耐用、乃至普及,此功,不下于攻城略地之将!届时,朕必不吝封赏!帝国需要你这样肯钻研、有巧思的人才!”
他顿了顿,语气郑重:“朕,期待你早日带来好消息。”
这番肯定与期许,重于千钧!
刘茂只觉得一股热流涌遍全身,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他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陛下隆恩!学生……学生必穷尽毕生心血,研制成手表,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以报帝国!”
说完,他小心翼翼地接过扶苏递还的钟表,如同捧着绝世珍宝,再次行了一礼,然后才转过身,几乎是脚下生风,一路小跑着消失在了廊道尽头,那迫不及待的样子,引得扶苏和茅焦相视一笑。
“年轻真好啊,有冲劲,有梦想。” 扶苏感慨道。
茅焦也笑着附和:“是啊,刘茂此子,确是工学系的一块璞玉。心思纯粹,肯下苦功。只是有时过于痴迷此道,于其他学业上便有些……嗯,偏科。”
扶苏看向茅焦,正色道:“茅爱卿,人才各有其性,不可一概而论。如刘茂这般,于某一领域有极致热爱与天赋者,更是难得。学院要做的,是引导,是支持,是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而非用统一的框架去束缚他们。像刘茂这样的好苗子,你要多多留心,多加培养,资源上若有需求,可直接找程邈、郑国他们要,他们权限不够就去找陈平。都解决不了直接来找朕也行!”
茅焦心中一凛,知道陛下这是在为帝国储备特殊人才,连忙躬身道:“臣明白!陛下放心,臣定当遵照陛下旨意,对刘茂这等专才,予以特殊关照,助其早日成才,为帝国效力!”
“嗯。” 扶苏满意地点点头。埋下钟表这颗种子,他心情颇佳。
或许不久的将来,大秦的军队就能用上统一的手表,进行精准的协同作战了。
处理完这个小插曲,扶苏在茅焦的陪同下,继续向着理学院深处,那处总是弥漫着各种古怪气味,却又代表着帝国最前沿探索的——化学系所在院落走去。
与工学系那叮当作响的“实干”氛围不同,化学系的院落显得安静许多,但空气中飘散的硫磺、硝石以及各种矿物、植物燃烧或反应后的奇特味道,却预示着这里进行着更为基础、也更为危险的探索。
扶苏此行,是想看看,在火药已然成熟应用之后,帝国的化学研究,是否还能开辟出新的、可能改变战争形态乃至社会生产的道路。
南疆的硝烟即将升起,他需要确保帝国掌握的,不仅仅是现有的“秦魂”、“秦魄”,还有面向未来的、更强大的力量。
学院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照着年轻帝王的背影,也照亮了那些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学子们的未来。
科技的火种,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孕育着下一次的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