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惊鸿关于设立“勤政养廉津贴”的条陈草案,通过秘密渠道送至京城恩师徐光启手中后,并未如他预想般立刻引发朝堂轩然大波,反而在实干派官员内部以及部分有识之士中,引起了深层次的共鸣与积极反响。
徐光启仔细研读后,拍案叫绝,立即召集了李之藻、以及部分在户部、吏部任职且理念相近的官员进行小范围讨论。这些官员大多亲身经历过基层政务,深知低俸禄带来的种种弊病,也苦于魏忠贤借“肃贪”之名行党同伐异之实,正渴望能找到一条正本清源、激励实干的出路。沈惊鸿这份条陈,无疑切中了要害。
“惊鸿此议,真乃洞见症结之论!”徐光启捻须感叹,“俸薄不足以养廉,此确为积弊之源。以往只知空谈道德,或一味严刑峻法,却忽视了官吏亦需生存、亦需办公之实际。此‘养廉银’之策,将津贴与实绩考核挂钩,正可引导官员心思用于政务,而非钻营贪墨。”
李之藻也补充道:“尤其这资金来源之设想,不全赖国库,取之于公,用之于公,更易推行。与考成法结合,更是妙笔,使贤能者得其实惠,庸碌者无所遁形。”
很快,在徐光启等人的暗中推动和解释下,这份条陈的核心思想开始在更大范围的实干派官员中流传。许多中下层官员,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任职、深知民间疾苦且自身也饱受低俸困扰的官员,闻之无不感到振奋。他们看到了希望,一种既能改善自身处境,又能理直气壮为民做事的希望。尽管仍有少数极端保守者私下非议,认为此乃“变乱祖制”,但在实干派占据舆论优势且切中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这些反对声音并未形成气候。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魏忠贤一党,在探知此议后,也并未立刻激烈反对。魏忠贤及其核心谋士并非蠢人,他们意识到,若此策推行,他们亦可通过控制考核与发放环节,将其变为拉拢、控制官员的新手段。只要操作得当,这“养廉银”未尝不能成为阉党巩固权力的又一块基石。因此,他们选择了暂时观望,甚至暗中盘算如何在此策中占据有利位置。
于是,在经过一番紧张的内部沟通和细节完善后,由徐光启领衔,联合多位部院大臣,正式将《试设勤政养廉津贴疏》上呈天启皇帝。奏疏中详细阐述了低俸之弊、养廉之要,以及具体的资金来源、发放标准、考核挂钩等方案,并恳请陛下圣裁,择地试行。
天启帝朱由校览奏后,沉吟良久。他虽年轻,但在沈惊鸿影响下,对务实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接受度很高。他召来徐光启等人详细询问,尤其关心财政来源和如何防止其成为新的滥发。在得到相对满意的答复后,加之他也隐约感到官员贪腐问题确需治本之策,最终朱笔批红:“准奏。着于南直隶苏州、松江二府,及北直隶永平府(临近山海关,属沈惊鸿影响范围),先行试点。吏部、户部会同办理,详定章程,务求实效,随时奏报。”
试点得以批准!消息传出,实干派官员欢欣鼓舞,尤其是被选为试点地区的官员,更是摩拳擦掌,期待这项新政能带来改变。一场旨在从制度层面缓解吏治贪腐的变革,终于迈出了艰难而关键的第一步。
几乎就在“养廉银”试点启动的同时,另一项由沈惊鸿奠基、徐光启持续推进的宏大工程,也开始显现出其巨大的潜力——那便是格物学院农学系引种和推广的高产作物。
早在沈惊鸿执掌格物学堂及后续格物院时期,他便利用自己的知识,明确指出泰西传来的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薯(甘薯)、番茄等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产量远高于传统粟麦的特点,尤其适合在山地、坡地等贫瘠土地上种植,是应对饥荒、活民无数的利器。他亲自指导农学系的师生,在京郊皇庄及各地试验田,进行系统的选育、驯化和栽培技术研究。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适合大明南北不同气候土壤的优良品种被逐步筛选出来,配套的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
· 番薯:在北方旱地、沙地表现优异,块根产量惊人,且全身是宝,叶可食,藤可饲畜。
· 玉米:在中原及山地广泛适应,产量稳定,秸秆亦是良好饲料。
· 马铃薯:在北方凉爽地区及山区生长良好,营养丰富,储存期长。
· 番茄:虽初期多作观赏及蔬果,但其营养价值和高产特性也逐渐被认识。
徐光启亲自撰写了《泰西农书补遗》,详细介绍了这些作物的习性、栽培法和食用法,刊行天下。格物院农学系的师生和结业的农技人才,被派往各地,指导农民种植。尤其是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常受旱蝗之灾的省份,地方官员在见识到这些作物的惊人抗逆性和产量后,推广力度大增。
天启三年夏秋,当“养廉银”试点在苏松、永平小心翼翼展开时,从各地传来的农情奏报却充满了罕见的喜悦。山东布政使司奏报:“……今岁鲁西多地试种番薯、玉米,虽逢微旱,然收成数倍于黍稷,民皆欣喜,呼为‘活命粮’……”陕西巡抚也上报:“……陕北山地广植马铃薯,往岁逢灾便饥馑,今岁虽雨泽稍迟,然薯块累累,民心大定……”
这些高产作物的推广,虽然尚未完全普及,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分地区抵御天灾的能力,缓解了粮食压力,也为潜在的流民问题提供了一道缓冲带。更重要的是,它们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格物致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最根本领域——农业上,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消息传至山海关,沈惊鸿闻之,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一边是关乎吏治清明的“养廉银”破冰试行,一边是关乎天下温饱的高产作物初见成效。这两者,一治标(吏治),一本(农业),皆是他倾注心血所致。他仿佛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尽管前路仍有风雨,但希望之光已愈发清晰。他站在关墙之上,北望辽东,心中豪情与责任感更盛。内修政理,外御强虏,富国强兵之路,虽远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