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会议在伊莎贝拉主导的财务议题后,转向了更具争议性的行动层面。几位负责不同区域武装力量的元老开始讨论如何应对海湾集团可能发起的报复性袭击,以及如何利用秃鹫峡谷事件带来的短暂优势,主动出击,进一步削弱对手。
“巴尔加斯那条疯狗现在肯定气疯了,”一个脸上带着刀疤、名叫“野牛”拉米雷斯的头目粗声粗气地说,“我收到风声,他正在从索诺拉和锡那罗亚调集人手,估计很快就会对我们发动大规模进攻。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趁他们人手还没完全集结,先下手为强!”
“没错!”另一个绰号“秃鹰”的负责人附和道,“我们可以集中力量,突袭他们在城北的货运仓库,那里存放着他们刚从哥伦比亚到的一批‘硬货’(指高纯度可卡因),打掉它,能让巴尔加斯肉疼好久!”
这种主动进攻、以攻代守的思路,在崇尚武力的黑帮环境中很有市场,几位好战的元老纷纷表示支持,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气息。
赫克托没有立刻表态,他习惯性地将目光转向了身边的新晋顾问:“华,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再次将全场的焦点聚集到了陆少华身上。伊莎贝拉也放下了手中的平板电脑,那双冰蓝色的眼眸重新锁定陆少华,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一丝…等着看他如何应对这种复杂战术问题的期待,或者说,是等着看他出丑的冷眼。
陆少华没有立刻回答,他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在脑海中快速构建着城北地区的地图、双方兵力部署、以及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和后果。几秒钟后,他睁开眼,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主动出击,想法很好。”他先肯定了进攻的思路,这让“野牛”等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目标选择需要慎重。”
“慎重?有什么好慎重的?打掉他们的货,就是最大的胜利!”“野牛”不满地嘟囔。
陆少华没有理会他的打断,继续用平稳的语调分析:“城北货运仓库,确实是海湾集团的一个重要节点。但正因如此,它的防御也必然森严。巴尔加斯刚刚吃了大亏,现在肯定如同惊弓之鸟,对所有关键据点都会加强戒备。我们此时强攻,很可能撞上铁板,即便成功,自身损失也会非常大。”
“那你说打哪里?总不能因为怕损失就什么都不做吧?”“秃鹰”反问道。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对方的‘资产’,而是对方的‘系统’。”陆少华抛出了一个让在座大多数黑帮分子有些陌生的概念。
“系统?”连赫克托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对,系统。”陆少华解释道,“比如,维持一个仓库运转,需要稳定的电力、供水和通讯。如果我们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破坏其变电站或通讯光缆,导致仓库监控失灵、冷藏系统瘫痪,里面的货物自然会受损,而且对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基础设施。这比直接强攻,代价小得多,效果却可能更持久。”
他顿了顿,看到有些人若有所思,便继续深入:“再比如,打击对方的运输系统。我们知道海湾集团依赖几条固定的公路线运输货物。我们可以选择在偏远路段,制造一次看似意外的‘山体滑坡’或‘车辆故障’,堵塞道路,迫使他们的运输队绕行或停滞。同时,我们可以匿名向警方举报绕行路线上有‘可疑车辆’,借警察的手去检查他们。这样,我们既打击了对方的物流,又将风险转移给了警方。”
他的思路清晰,角度刁钻,完全跳出了黑帮分子习惯的“枪对枪、刀对刀”的硬碰硬思维,转向了更隐蔽、更注重策略和杠杆效应的非对称打击。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几位刚才还嚷嚷着要强攻的元老面面相觑,他们不得不承认,陆少华提出的方法听起来确实更“聪明”,也更安全。
然而,一个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质疑。
“听起来很巧妙,陆先生。”伊莎贝拉开口了,她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身体微微前倾,像一只准备扑击的猎豹,“但是,你考虑过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吗?”
她开始用她最擅长的数字和逻辑来反击:“破坏基础设施?修复一个变电站需要多久?市政部门的效率你可能不了解,短则几天,长则一两周。在这期间,海湾集团完全可以启用备用发电机或临时线路,损失有限。而为了这次破坏,我们需要调动专门的人手,冒着被监控拍到的风险,收益与风险是否成比例?”
“制造‘意外’堵塞道路?且不说操作的难度和确保‘意外’看起来自然的挑战,单说效果。道路堵塞,警方介入,确实会带来麻烦。但海湾集团经营多年,绕行路线恐怕不止一条,备用车辆和司机也不缺。这种骚扰,能对他们造成多大实质性的伤害?恐怕更多的是拖延几个小时,恶心一下对方而已。”
她的话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陆少华方案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理想化成分。她用财务分析师般的冷静,质疑着战略家看似精妙的构想。
“更重要的是,”伊莎贝拉的目光锐利如刀,直刺陆少华的核心,“你提出的这些方案,都需要时间才能见效,可能是几天,甚至更久。而根据我们最新的情报,海湾集团的新增武装人员最晚后天就会抵达蒂华纳。我们有没有这个时间窗口去执行你的‘系统’打击?如果在这期间,对方抢先发动进攻,我们这些分散出去执行骚扰任务的小队,如何及时回防?如果主据点被攻击,我们如何应对?”
这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直接指向了陆少华方案在紧迫时间下的可行性和优先级问题。她不是在胡搅蛮缠,而是在用事实和数据,进行着专业的挑战。
会议室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微妙。伊莎贝拉的分析同样有道理,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前提下,稳妥的防御和集中力量似乎更为重要。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陆少华身上,想看他如何回应这犀利的质疑。赫克托也若有所思,显然伊莎贝拉的话触动了他对风险的担忧。
陆少华面对伊莎贝拉咄咄逼人的审视,脸上依旧没有任何波澜。他甚至微微点了点头,仿佛在认可对方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
“伊莎贝拉小姐的问题非常关键。”他平静地开口,“时间,确实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我提出的‘系统’打击,并非要全面铺开,而是有针对性的、快速的‘点穴’式攻击。”
他看向赫克托和各位元老:“我们不需要同时破坏所有目标。我们可以选择最关键、最脆弱,且修复时间最长的一个点,比如…通往城北仓库的主干光缆节点。破坏它,仓库的监控系统和内部通讯会立刻瘫痪,这种混乱至少能持续24小时以上,因为涉及跨区域修复,效率极低。”
“至于防御,”陆少华转向伊莎贝拉,眼神沉稳,“我们并非要倾巢而出。只需要一支4-5人的精干小队,利用夜晚和熟悉地形的优势,执行一次不超过两小时的快速破坏任务。主力依然留守核心区域,保持高度戒备。这支小队行动敏捷,目标小,撤出快,风险可控。”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而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对方主力抵达前,先行削弱其一个重要节点的功能,制造混乱,打击士气。这种心理上的影响,有时比物理上的损失更有效。同时,这也能向巴尔加斯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不仅能在秃鹫峡谷设伏,还能用他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地打击他。这会在心理上给他施加持续的压力。”
陆少华的回答,不仅化解了伊莎贝拉关于时间和风险的部分质疑,更将战术层面提升到了心理博弈的高度。他考虑的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是整个对抗态势的主动权和精神优势。
伊莎贝拉沉默了。她不得不承认,陆少华的思维层次确实比她预想的要深。他不仅考虑了战术执行,还考虑了战略威慑和心理影响。这种视野,已经超出了普通打手甚至战术指挥官的范畴。
她看着陆少华那双深不见底的黑眸,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能远远低估了这个神秘的中国人。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角,水下还隐藏着难以估量的庞大体积和深度。
赫克托看着两人之间的交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乐于见到这种智力上的碰撞,这能帮助他做出更完善的决策。
“华的方案有创意,伊莎贝拉的顾虑也很实际。”赫克托最终拍板,“这样,拉米雷斯,你挑选五名最机灵、最熟悉城北地形的兄弟,组成一个特别行动组,由华统一指挥策划,尝试对光缆节点进行一次快速突袭。记住,目标是制造混乱,不是硬拼,得手后立刻撤离。主力部队由‘秃鹰’负责,加强所有据点的防御,尤其是‘龙宫’和几个主要仓库,绝不能有失!”
这个决定,既采纳了陆少华的建议,赋予了其一定的指挥权,又兼顾了伊莎贝拉强调的防御优先原则,可谓平衡之举。
“是,老板!”拉米雷斯和“秃鹰”齐声应道。
伊莎贝拉没有再提出异议,只是深深地看了陆少华一眼,那目光中的审视依旧冰冷,但先前那丝明显的轻视,已经消散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复杂、更加专注的探究。
陆少华坦然接受着她的目光,心中明了:这第一次正式的智力交锋,他勉强算是站稳了脚跟。但要想真正赢得这位“金雀”的认可,乃至在未来的合作中占据主动,他需要展现的,远不止于此。这场冰冷的审视,才刚刚开始,而他也已做好了迎接更多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