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彻底软了下来,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阳光的暖意。窗外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光秃的枝条爆出茸茸新绿,连空气都显得清澈透亮。春分节气将近,白昼与黑夜即将再次等长,达成一种短暂而精确的平衡。
周三的自然课,讲的是“力与平衡”。张老师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而是在讲台上放了一个古朴的木质天平。天平横梁修长,两端的黄铜托盘擦得锃亮。
“同学们,看,”张老师用指尖轻轻一触,横梁优雅地上下晃动,“现在,它是平衡的。”她在两端的托盘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天平微微起伏,最终静止在水平线上。
“如果这样呢?”她在一个托盘加了10克的小砝码。天平瞬间倾斜,一端沉沉坠下。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惊叹。
“看,平衡被打破了。”张老师的声音平静,“那么,如何让它恢复平衡?”她拿起另一个10克砝码,却没有立刻放下,而是用目光扫过全班。
“加到另一边!”几个孩子抢着说。
张老师将砝码轻轻放入较轻一侧的托盘。横梁晃动几下,再次恢复了平静的水平。“对了。平衡,不是两边完全一样,而是两边的‘重量’相等。有时,需要我们在另一边增加分量,才能找回稳定。”
这节课的实践环节是两人一组,用一把塑料尺寻找平衡点。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尺子在他们手中左歪右斜,总也站不稳。
季晨熙和周小雨一组。周小雨用手托着尺子中间,尺子一头沉一头翘,像跷跷板。“往这边来一点!”“不对不对,再过去一点!”两人手忙脚乱。季晨熙看着那晃动的尺子,想起爸爸以前带他玩跷跷板,总是用脚撑着地,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让他能忽上忽下地开心大笑。爸爸说:“找到那个点,就能稳住了。”
他静下心来,对周小雨说:“让我试试。”他不再盲目移动,而是用一根手指顶在尺子的大概中间,感受那细微的重量差异。他极缓慢地移动指尖,左一毫米,右一毫米,全神贯注,连呼吸都放轻了。周围同学的嬉闹声仿佛远去,他的世界里只剩下指尖与尺子接触的那个点,和心中对“平衡”的执念。终于,当指尖移动到某个精确的位置时,尺子颤巍巍地、却异常稳定地水平悬停住了!
“成功了!”周小雨低呼。季晨熙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平衡的尺子,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近乎庄严的满足感。这平衡,是他通过专注和耐心亲手找到的。
放学回家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季晨熙默默走着,天平的影像和尺子平衡的瞬间在他脑海里反复出现。平衡……两边的重量要相等……
晚饭时,楚颜做了他爱吃的糖醋排骨,自己却只夹了几筷子青菜,显得有些疲惫。季晨熙看着妈妈眼下的淡青,忽然放下筷子,把自己碗里最大的一块排骨夹到妈妈碗里:“妈妈,你吃。”
楚颜愣了一下,眼圈微红,温柔地笑了:“谢谢宝贝,妈妈不饿,你吃吧。”
“你吃嘛,”季晨熙坚持,声音不大却认真,“你累了,要多吃点才有力量。” 他看着妈妈,眼神清澈,“我们家……就像张老师今天教的天平。爸爸那边,现在暂时……轻了一点。”他小心地选择着词语,“所以,我要多吃点饭,长重点儿,也要帮你多做点事,让我这边……重一点。这样,我们家的‘天平’,才能一直平平稳稳的。”
楚颜的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她伸出手,紧紧握住儿子的小手,哽咽得说不出话。她没想到,孩子用这样一种方式,理解了家庭的重量与支撑。
夜里,季晨熙在成长记录本新的一页,画了一架大大的天平。天平的左端,他用深色的笔画了一个小小的、穿着军装的身影,旁边郑重地写上“爸爸·守护国”。右端,他画了一大一小两个紧挨着的身影,旁边写上“妈妈和我·守护家”。天平的支点,他用心地涂成红色,画了一颗心的形状。在画的下面,他一笔一画,写得比任何时候都工整:
**【今天自然课学了天平,平衡是两边的重量相等。】_
**【我找到了尺子的平衡点,很难,但要很小心。】
**【我想,我们家也有一个大天平。】
**【爸爸在另一边,守护很大的重量。】
**【我和妈妈在这一边,也要守护好我们的家。】
**【爸爸的重量暂时轻了,我的重量就要增加。】
**【我要好好吃饭,认真学习,多帮妈妈,让自己变重。】
【这样,我们的天平就不会歪,爸爸看着,心里就安稳。】
通过“平衡”的物理概念,季晨熙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情感认知飞跃。他领悟到,爱不仅是思念,更是一种主动的“配重”,是通过自身的成长与担当,去维系家庭情感的稳定。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此刻仿佛化作了心灵天平上的一枚砝码,沉甸甸地,衡量着爱与责任的重量,也指引着他,如何用自己日益坚实的“重量”,去平衡命运带来的倾斜,守护那份来之不易的、家的平稳。春分雨落,万物均衡,孩子心中的天平,在爱与责任的校准下,趋于一种动态而坚韧的平静。